-
“中国制造2025”时代 企业如何抓住机器人发展红利?
2015/6/4 8:32:2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伴随着世界各国纷纷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中国也于上个月正式明确了近几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伴随着世界各国纷纷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中国也于上个月正式明确了近几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8-10家配套产业集群。而如何切实有效地发力于机器人制造业,为“中国制造2015”加码,并借此拉近与世界制造强国的距离,也就成为了当下国家与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机器人发展的“红利”有哪些?
2015年,可谓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最好的时机,也是中国机器人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国家政策红利不断涌入、“中国制造2025”要求下的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释放,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对机器人市场的关注与投入,同时再加上人口红利不断减弱,这一系列的机会,共同成就了机器人事业发展的一个大“馅饼”。
首先,从国家政策红利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频频表露其在发展机器人方面的决心。
尤其在上个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正式将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摆放到了整个中国制造强国梦的路线图中。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及国家部委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机器人产业化应用;工信部也不断表示:机器人自动化将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以工信部之前出台《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例,该《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各大主要城市也纷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机器人“大跃进”运动,机器人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以广东为例,率先于今年3月出台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表示将借信息化和智能制造助推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3年内累计推出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机器人发展的导向与支持,为相关生产企业和致力于相关技术研发的个人创业者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投入,自从“中国制造2025”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始,A股市场上的机器人概念股就被推上了“风口”。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两市就有31只机器人概念股走出了翻倍行情。
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让现有制造生产模式从人力转向机器化将成为企业的必然出路和选择。
近几年,虽然我们制造业的平均工资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工资增长速度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其中,城镇单位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私营单位制造业工资也出现类似的涨幅。全国最低工资标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也已经上涨了80%多。而且,在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劳动力生产率却反而出现了回落的迹象。若以美元计价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速作比较,中国和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的差别已经非常明显。本币计价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再加上人民币显著升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速远高于其他经济体——自2007年中国经常帐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0%的峰值以来其累计涨幅已超过60%。这也让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开始青睐于机器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中国工业机器人黄金市场分析
- 下一篇:中国海工市场分析:看似坚挺 山雨欲来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