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门家教O2O市场两种模式: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谁更靠谱?
2015/6/10 8:34:5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学生找教师,类似患者医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匹配”问题。匹配问题的本质又是一场“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争,Uber模式或许更能解决行业两大痛点。在线教育学生找教师,类似患者医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匹配”问题。匹配问题的本质又是一场“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争,Uber模式或许更能解决行业两大痛点。
在线教育领域的第一批先行者们,希望把学生和老师拉到在线平台上,远程授课。而实际上,教师、医生、律师这三大群体是最难直接迁移到线上的,因为求学、就医和寻求法律援助,这些都是典型的“场景消费”,更大的市场依然在线下。不过相比医生和律师,教师这个群体更早进入“自由职业”范畴。于是,“教育O2O” 的概念成了新一轮爆发,资本也开始向上门授课“家教一对一”创业模式倾斜。
资本有多热?来看看今年以来的融资:今年3月,专注上门授课的平台“跟谁学”(genshuixue.com)宣布获得了A轮融资;6月,家教O2O平台老师好(5teacher.com)近日宣布,已于去年11月获得近千万美元A轮投资,海纳亚洲创投(SIG)参投;主打基于地理位置派老师的“轻轻家教”也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请他教” 也在差不多时间宣布完成了A轮融资,这个平台上除了囊括K12教育的基础学科辅导,还包括出国留学培训。
大量创业公司切入家教一对一切市场,甚至连公司名字都起的好像约好了似的......和所有上门服务O2O一样,家教O2O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创业模式: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人? 先从行业两大痛点说起:
痛点一:如何实现“匹配”
学生找教师、类似患者医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匹配”问题。匹配问题的本质又类似“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争。中国特色的家教市场以K12为例,往往是师资资源更稀缺,师资规模小于用户规模,所有平台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找到好老师。
比如“跟谁学”的逻辑是做一个大而全的平台,甚至还能找到上门教你学舞蹈、学烘焙的兴趣类教师;而以“老师好”为代表的平台,平台同教师的捆绑程度更高,推荐教师的机制也是Uber模式——也就是说用户只要发出需求、详细描述你的需求,系统平台就会根据教师库的资源来自动给用户推荐“合适”的教师。
不是自己找,而是系统匹配?对于为什么采用Uber模式,“老师好”的创始人李晓滨是这样判断的:
“教育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风格与学生的接收方式、性格喜好等融洽关系建立的过程,相比一些较为粗放的大平台经营模式,‘老师好’采用的运营体系更接近于 ‘Uber’模式。除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匹配之外,更通过建立完善的‘老师模型’和‘学生模型’,经过科学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价格体系进行最精准、最优化的教与学资源匹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产品上来看,滴滴打车的平台模式显得更“轻”,海量教师的路线或许更容易在前期获取用户数量;而专注在K12模式的教辅培训则更加垂直,也注定要走比较“重”的路线。
教师是“马太效应”最显著的一个群体。相比“找到一位老师”,如何找到质量有保证的老师似乎更接近用户的痛点。“老师好”O2O教辅希望做的是一套盖线上线下,完整、科学的聘用标准和运行机制。包括线上资质审核、线下现场考核、教学质量现场跟踪、线上互评在内的四重标准与机制有效运行,去伪存真。
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平台做的类似“大众点评”,把选择权利交给用户。不过,用户的判断力和平台的审核,哪一个更靠谱呢?别忘了,教育服务绝对和“打车”这种无差异化的服务不一样,用户要的不是服务效率(更快抢单)而是服务质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