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土洋大战” 国产机器人如何突围?
2015/6/16 8:32:3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机器人:土洋大战 “保守估计,一天就有七八家有意向的企业过来咨询机器人业务。”6月5日,在东莞的机械联盟展览会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机器人:土洋大战
“保守估计,一天就有七八家有意向的企业过来咨询机器人业务。”6月5日,在东莞的机械联盟展览会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华南区销售经理胡海峰发现,比起往年,想购买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骤然增多,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的中小企业,“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与他有一样感受的还有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迅达”)企划主管林浩龙,“以前我们的客户人群主要是大企业,现在佛山很多中小企业也过来询问。去年引进一两台试验,效果不错,今年就想整条线甚至整个厂都进行升级。”
像广州数控和利迅达一样的本土机器人企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从广东省级层面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
事实上,珠三角传统制造业背后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早就成为国外机器人企业觊觎已久的“大蛋糕”:被称为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四大家族”的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和日本发那科纷纷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驻广东。
国产机器人和国际工业机器人同台比拼,市场生存状态究竟怎样?为此,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1.被抢占的市场
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000台,但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000台,占比还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器人。
“我们买的是国产设备,主要还是出于大幅降低成本的考虑。”深圳市祥顺鑫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张颖鸿说。这位90后的小老板在今年1月花费160多万元,为自家的工厂买进十台国产的自动化装备,成为深圳压铸行业里首批“机器换人”的中小企业之一。
早些年,一套自动化设备要卖到三四十万元,现在更高配的同款产品,售价只有十来万元,机器成本降了一大半。张颖鸿说,10台机器为公司节省了近1/3的人力。“机器人的产能和良品率超乎想象的好,两个月我们就摊平了购买机器的投入”。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000台,其中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000台,占比还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器人。
“和国外机器人产业数十年的积淀相比,国产机器人根本就还没站稳脚跟。”广州数控高级工程师李伯基举例说,2013年,国外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售超过2.7万台,而国产的六轴关节机器人仅仅销售了2100台。“国产机器人和国外机器人根本还谈不上竞争,全是老外的天下。”
随着进口设备不断降价,采购国产设备并没有明显价格优势,加上进口设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主要是日欧的机器人企业在唱主角。日前,东莞打造首家“无人工厂”项目,其采用的软件系统就来自日本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公司。
与此同时,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在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成熟的汽车领域为例,大部分国内整车厂的生产车间早已被“四大家族”所垄断。“我们去广州本田参观,他们用的国外的机器人,50多秒就能生产一辆汽车。”李伯基强调说,“我们早上进厂,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生产了2000多辆车。”在对精密度、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生产当中,国产机器人现有的技术水平确实和国外的比仍有较大差距,“汽车、电子这样的大市场还是国外机器人的天下,国产机器人企业很难打得进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