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浙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015/6/19 8:35:0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一)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2014年,浙江省网络零售额达到564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4%,其中,县域网络零售额占网络零售总额的33%以上,村级网络(一)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2014年,浙江省网络零售额达到564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4%,其中,县域网络零售额占网络零售总额的33%以上,村级网络零售额约占零售总额的10%。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180亿元,比上年增长80%,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2.5%。
(二)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经过发展,浙江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了以“淘宝特色馆”为主导、区域性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为延伸、农产品专业平台为补充的平台框架。随着“淘宝特色中国·浙江馆”正式上线运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已建成的13家特色馆,累计销售额10亿元,入驻网商3000余家。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也纷纷上线,如“瑞安淘”、“桐庐淘”等平台,较好的将区域特色与互联网大市场相融合,取得良好成效,再如景宁的“山山商城”、衢州的“搜茶网”等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也成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的有益补充。
(三)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一批电子商务集聚村和电子商务镇浮出水面。阿里巴巴发布的“2014中国淘宝村名单”中,浙江省共有62个“淘宝村”、6个“淘宝镇”入围,村、镇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9.4%和31.6%,均居全国首位。据统计,62个“淘宝村”从事电商及相关行业达41129人,占村人口总数的42.7%,共开设网店10478家,2014年销售额达100.5亿元,村均销售额1.6亿元。从分布来看,除衢州、舟山外,其余的9个地市都出现了“淘宝村”;从产品销售结构方面来看,浙江省90%以上的“淘宝村”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也有部分产品和市场两头在外;从销售规模来看,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村37个,占总数的59.7%,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村20个,占总数的32.3%;从增长走势来看,浙江省“淘宝村”从2009年的2个到2013年的8个,2014年的62个,预计未来3-5年内,将大量出现。
图2014年“淘宝村”销售规模分布图
(四)支撑体系初步建成。“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的实施,农村电商服务点的有序建设,农村网络消费比重正迅速提升。2014年底止,浙江省已经建成了4491个服务点和30个县级服务中心。开展农村电商物流“仓配一体化”建设试点,支持电商物流企业投资或者与仓储企业合作建设公共仓储,针对农村配送区域分散、效率较低等问题,充分整合末端配送资源,推动电商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的对接,采取建设中转站或企业“拼车”配送等方式,提高农村电商物流效率和效益。
(五)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从区域来看,有资源整合型的遂昌模式、供需对接型的义乌模式、团队合作的椒江模式、农村淘宝的桐庐模式、一村一品的龙游模式等一系列新模式;从经营模式来看,有综合电商平台、农产品物流电商、农产品供应电商、垂直电商、农场直销电商、社区O20等模式;从企业参与来看有,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京东的“京东帮服务店”、浙江遂网的“赶街”、聚宝盆的“聚宝公社”等。
(六)管理服务水平提高。2014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14]117号),明确了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完善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措施,并提供财政、税务、融资、土地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随后,浙江省公共服务平台也上线运营,目前,累计入驻各类电商服务主体500余家,建成30个市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形成省级平台、近百个县市服务中心和近千个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联络点的服务体系,将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规范等方式,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低成本、高质量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此外,浙江省以部门联动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农村居民超过100余万人次,职业经理人200余名,出台了《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自主评价的通知》、《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办法》、《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实践基地备案办法》、《浙江省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农村电商人才提供支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