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江苏、安徽、湖北小麦普查报告
2015/7/9 8:32:4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2015年江苏、安徽、湖北小麦普查报告 河北省中南部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 来源:河北新闻网讯从河北省植保站获悉,当前河北省大部分麦田处于孕穗抽穗期,南部麦区部2015年江苏、安徽、湖北小麦普查报告
河北省中南部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
来源:河北新闻网讯
从河北省植保站获悉,当前河北省大部分麦田处于孕穗抽穗期,南部麦区部分地块开始进入扬花期。据省气象台预报,5月份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专家预计,小麦赤霉病在我省中南部麦区将有偏重发生的可能。
小麦赤霉病防控正当时
来源:中国气象报时间:2015年05月05日
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小麦普遍处于抽穗扬花期(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也是赤霉病的易感期,天气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不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病菌大发生的状况。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安红告诉记者,赤霉病是与气象条件关系最为密切的病害之一,而近期的气象条件又非常有利于赤霉病的形成和发展。
“今年冬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温暖的环境使各种作物的病虫都得以逍遥越冬,病虫源基数总体较高。”郭安红告诉记者,此外,在过去一段时间,温、湿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伏笔。
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超过15℃,多阴雨天气且空气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5小时的气象条件是赤霉病病菌孢子的“最爱”,特别是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当这样的状况持续三天以上时,病菌孢子就会“蠢蠢欲动”,时间越长,病害大发生的几率就会越大。
今年4月至今,气象条件恰恰利于赤霉病的发展。
4月以来,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但在仲春时节,多地日平均气温依旧跨过了15℃这一“门槛”。同时,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多降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近30天降水距平百分率图显示,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偏多2成到8成。此外,上述部分地区农田土壤过湿,植物的蒸腾作用加之土壤的蒸发作用共同营造了病毒偏好的湿润局地小气候。“加上田间郁闭程度较高,非常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增殖。”郭安红指出,“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孢子凭借其‘轻盈’的体型可以迅速在空气中扩散,风乃至细微的气流或水流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媒介,使其迅速扩大在麦田之中的侵袭范围。”
“是否在此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决定赤霉病是否会大发生的关键。”郭安红称。一旦病毒孢子侵袭到麦穗,就会导致麦穗出现病斑,小麦灌浆不充分,使产量形成受到极大影响;且霉菌会对小麦品质构成威胁,使成熟后的小麦含有毒素,直接影响公众的饮食安全。“如果这时不采取防控措施,后果将无法挽回。”郭安红强调。
“小麦赤霉病的特点为可防不可治。由于前期气象条件有利,应尽量采取联防联控措施,集中大面积喷洒药物。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时,齐穗期就可以用药;如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喷药宁早勿晚,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
那么,此时喷药防治是否会导致农药残留呢?“现在,小麦刚刚进入抽穗扬花期,农药一般喷洒在麦穗颖壳上,而且,等到产量形成时农药基本已经降解完成,所以不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郭安红解释说。
2015年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发生警报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时间:2015-04-1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由于长江中下游主发区带菌率高、小麦主栽品种抗性差,4月中旬后期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恰逢该区小麦处于抽穗扬花的易感生育期,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流行风险高。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安徽沿淮、江苏南部和沿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大流行,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重庆偏重流行。
一、长江中下游主发区带菌率高
长江中下游麦区稻桩子囊壳带菌率高于常年和大发生的2012年,具备大流行的菌源量。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丛带菌率为30%~50%、鄂西北株带菌率为2.5%~15%,大部地区是上年的2~7倍。安徽沿淮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丛带菌率一般为11.2%~41.5%,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9.2%~257.6%,其中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值偏高0.8~14.6倍,沿淮地区比2012年同期值偏高9.6%~32.3%;枝带菌率一般为2.0%~9.4%,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4.9%~262.1%,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值偏高0.4~5.2倍。江苏丛带菌率大多为近10年来最高,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区高于10%,通州、溧阳、宜兴、靖江50%~63.8%。浙江平均丛带菌率为41.2%,其中海盐、平湖超过75%,平均株带菌率为9.9%,其中湖州、平湖、宁海分别高达53.5%、31.0%、27.6%,菌源基数高于上年及常年同期。上海平均丛带菌率47.1%,金山最高为98%,平均株带菌率17.3%,青浦最高为41%,菌源基数是上年的3.7~4.3倍、常年同期的5~6倍。
二、小麦品种抗性差,易感生育期与病菌侵染期吻合度高
尽管长江流域沿江和江南麦区有一定比例耐赤霉病品种,但江淮、沿淮主产麦区主栽品种抗性差,加之北方白皮小麦感病品种南扩到长江中下游麦区,导致赤霉病流行风险加大。如湖北主栽品种郑麦9023、鄂麦、襄麦等对赤霉病抗性一般,豫麦、周麦、新麦等高感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安徽沿淮、淮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烟农19、济麦22、淮麦22、烟农5158、连麦2号、泛麦5号、山农17等多不抗赤霉病,江淮南部及以南麦区扬麦、宁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江苏苏南和沿江地区扬麦、宁麦、镇麦等系列品种较耐病,但郑麦、豫麦、烟农、淮麦系列以及矮抗58、华麦1号等高感病品种在沿海、沿淮地区种植面积大。
今年长江流域麦区生育期偏早5~7天,目前西南东部和北部、江汉南部、沿江和江南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江北和江淮处于孕穗至齐穗期。据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4月上旬调查,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与小麦抽穗进度一致,且成熟度指数高,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当地小麦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高,预计湖北大部、安徽和江苏江淮南部及以南麦区、浙江中南部为4月上旬末至4月中旬,安徽和江苏江淮中北部及淮北、浙江北部、上海、河南南部为4月中旬后期至4月下旬。此外,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南麦区种植品种多、扬花期参差不齐,赤霉病易感期长。
三、长江流域麦区降雨天气多,对病害流行十分有利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4月17-20日,西南地区东部、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地区将出现2天或以上连续降雨过程,其中江南局部将出现大到暴雨,对赤霉病菌孢子释放和侵染十分有利,具备赤霉病偏重至大流行的天气条件。鉴于小麦赤霉病易防难治、危害损失重的特点,长江流域麦区应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天气条件,在扬花初期施药预防,并注意雨停间隙补施或二次施药,最大限度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和危害损失。
安徽: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偏高
来源:新华网时间:2015年06月19日
截至6月17日,安徽省2015年午季小麦已基本收割完毕,但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偏高。安徽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收购政策,特别要把“不准压级压价”放在执行政策的首位,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
在安徽省粮食大县霍邱,今年午季小麦在抽穗扬花以及收割期间,连续遭遇阴雨天气,一些小麦品质较差,不完善粒超过15%,达不到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标准。孟集镇种粮大户汪本芳告诉记者,今年小麦赤霉病和芽麦也比较严重,有些只能用来做饲料。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方便农民售粮,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丰产增收。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收购政策,特别要把“不准压级压价”放在执行政策的首位,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对农民出售不完善粒超标的小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提供筛选服务,经整理达标后及时收购入库。不完善粒偏高地区的收购点,要及时采购配置粮食清理设备。粮食部门要加强资源调配,对粮食清理设备集中统筹使用。鼓励支持各类粮食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联系省外粮食企业参与安徽省小麦收购,拓宽小麦销售渠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