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化进程中的铜消费结构分析
2015/8/20 8:34:4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全球铜消费潜力正不断削弱工业化进程与铜消费密切相关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全球铜消费潜力正不断削弱
工业化进程与铜消费密切相关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已经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向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也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火车头。从工业化演变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于1780年前后在英国兴起,19世纪开始波及法国、美国、比利时等,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蔓延到德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人均GNP3000美元作为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目前有40多个。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催生历史上几轮超级大牛市: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788年,农业占英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工业和建筑占比不到21%。到了186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至54.6%。从全球范围看,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于统治地位,182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高达50%。到了20世纪初,英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英国工业化初期,一些国家铜是货币之一,因此工业需求的增长刺激铜价大幅上涨。数据显示,18世纪后期,面对铜材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国内铜价上扬和货币供应不足,日本政府曾宣布提高出口铜材价格来限制铜材的大量出口。
美国、德国、法国的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初,结束时间也是20世纪初。从1820年至1870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增加了20.8点,半个世纪的增加额相当于上一时期120年间增加额的4倍多。到了1889年,美国制造业和采矿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2%,首次超过农业。
日本的产业革命则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于19世纪70年代加速。从1870年到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增加了80点,相当于上一时期(1820—1870年)的5.25倍。1867年至1913年,日本第一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从原来的40.5%降至23.2%,而第二产业由28%升至45%以上。在此期间,国际铜价涨幅达到199%,全球铜消费量从10万吨左右升至1913年的100万吨,出现10倍的增长。
从1913年到1948年的35年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尽管其间工业生产指数增加了174点,相当于上一时期50年间增长额的2倍多。然而,我们发现铜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原因在于:一方面1933年经济大萧条和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单位GDP消耗铜的数量逐步下降。从总量来看,1950年全球铜消费总量升至200万吨,增幅为200%,与1870年至1913年10倍的增速相比明显下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