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行情分析及后期走势预测
2015/8/25 8:35:0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国际油价仍旧不改下降趋势。这一次价格下滑,持续了一年多,截至今年8月21日21时,已经跌至每桶40.89美元,跌幅为64.75%。8月21日,旅居海外的原油期国际油价仍旧不改下降趋势。
这一次价格下滑,持续了一年多,截至今年8月21日21时,已经跌至每桶40.89美元,跌幅为64.75%。
8月21日,旅居海外的原油期货期权操盘手寇健在美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他有14年的国际原油期货及期权交易经验,预计本轮石油的熊市,价格还会往下走,近期他都一直在顺势做空原油期货、期权。
在这场石油价格战的博弈中,对于需求旺盛的一方来说是利好,但对于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甚至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产油大国来说恐怕是场灾难。
低油价下的博弈
一些原油生产国目前也被一些研发机构认为是在战略性做空原油价格。
Argus资深石油天然气分析师史丰蕾认为,“沙特阿拉伯回应美国的页岩油崛起及其他非欧佩克石油来源,威胁通过放弃几十年的老政策,将其挤出美国等市场:与削减产量以支撑价格相反,其允许价格下滑,以便消除成本更高的生产商。”
也即是,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为反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及金融投资者,采取了让其加速跌价,并一举将油价推低至远低于页岩油生产成本价之下的价位。
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油的盈亏平衡价格区间从最低每桶30美元至每桶75美元/桶以上,平均成本在每桶60美元左右,一些大的页岩油公司的成本能做到每桶48美元左右。
2015年8月21日22时,原油价格仅为每桶40.89美元。
这是一场消耗战。
史丰蕾认为,这一战略考验美国,它需要承受低油价的痛苦比高成本生产商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时间更长。这场战斗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有迹象表明沙特阿拉伯能够取胜。
沙特政府依赖石油出口收入,石油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90%,因此低油价正在严重损害其预算。沙特目前已经有一些能源和石化项目被搁置,因为这些项目看起来已无经济效益。石油巨头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表示,将推迟一些项目,并寻求重新谈判一些合同。
汤森路透则预计,沙特阿拉伯很可能清算数百亿美元的外国资产,主要是美国证券和银行存款,为其今年的战略提供资金。不过,这些数字表明,它有足够的资金坚持至少数年;政府在央行的储备总额为2410亿美元,而央行在11月拥有的国外净资产已经相当于7320亿美元,其中5450亿美元的证券和1310亿美元的海外银行存款。这还不包括其他资产和这个债务极少的国家的借贷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页岩气公司,则度日艰难。目前已经有页岩油公司濒于倒闭。
此外,加拿大的油砂生产商、北海的公司、超深水开采公司、重油推动者和北美以外的页岩油开采公司发现,自己遭到了夹击,自己一方面陷入了沙特阿拉伯与它最亲密的欧佩克盟友之间的交火,另一方面还需要和美国的页岩油企业家竞争。
产油大国俄罗斯自国际油价去年夏天遭遇腰斩以来,情况并不乐观。石油收入一直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对于出口收入和政府支出资金至关重要。
另一产油大国加拿大则因油价暴跌,工作机会减少,重创政府财政,迫使其央行降息,市场受到冲击,并严重影响阿尔伯塔省油砂项目的盈利能力。
传统产油大国委内瑞拉在2014年,就早已因油价暴跌处于困境之中。欧佩克国家的经济正在设法摆脱因油价引起的疲软,委内瑞拉96%的出口收入来源于石油。
因此,当油价开始从90美元高位下跌以后,经济学家很快预测南美国家的“完美风暴”。
暴跌导火线
本次石油价格战始于2014年6月。
2014年6月22日,两艘油轮在利比亚的东部托布鲁克港装载130万桶原油,标志着石油市场长达十年的繁荣宣告结束。此前3天,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涨到近每桶116美元的峰值,创下2014年的最高水平,然后开始持续下滑。
当时很少有人能预计到,这一次价格下滑,持续了一年多,截至今年8月21日21时,已经跌至每桶40.89美元,跌幅为64.75%。
因动乱关闭数个月的利比亚港口和油田重新开放,这成为石油市场的转折点,也是压垮石油多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比亚2011年内战前约每天产出180万桶,至2014年4月、5月时,只有每天25万桶的产出,至6月底回升至60万桶左右。当时外界预计利比亚在未来三个月内,原油产量将回升至近每天90万桶。
按常理推算,利比亚的石油产量每天只有60万桶,当时全球的石油产量和消耗量约为每天9300万桶,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即使复产,也不到全球原油日需求量的1%。利比亚的原油产出,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它却成了导火线。
炸药桶是对冲基金和其它金融投资者。在油价开始暴跌前,全球对冲基金和其它金融投资者因预期叙利亚将发生更多动荡,已经积累了相当于6.5亿桶石油的原油挂钩期货和期权头寸的创纪录多头头寸,以便押宝价格进一步上涨。
这原本看上去是十拿九稳的事:在利比亚陷入混乱的同时,叙利亚也陷入内战,且伊斯兰极端武装分子横扫伊拉克北部,威胁该国的油田,基金经理预期石油供应量将进一步减少,押原油价格上涨或暴涨,似乎是稳操胜券的事。
但是,伊斯兰极端武装分子ISIS未能攻克伊拉克的石油重要产区,而且利比亚的冲突也很快缓和,石油产量开始上升,令多头投资者套牢,并在期货市场出错,因此他们争先恐后减仓。
到2014年9月初,基金经理们已将其持有的布伦特和WTI挂钩衍生品大幅减持60%。
在大规模清仓结算的过程中,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超过13美元,跌幅为11%,创下一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屋漏偏逢连夜雨。布伦特原油价格在10月底降至86美元/桶,11月底降至70美元/桶,12月底降至57美元/桶,2015年1月13日跌破47美元/桶。
高油价之殇
导致本次原油价格暴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汤森路透认为,首先是高油价伤了自己。
石油价格从20世纪末不到20美元/桶,到2005年上涨到55美元/桶,惊恐万分的美国立法者通过了《能源政策法案》。这项获得共和党和民主党大力支持通过的立法引导燃油分销商开始将越来越多的乙醇混合到汽油产品中。
在2007年,为了应对油价进一步上涨到70美元左右,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该法案甚至进一步硬性规定混合目标,并提高在美国销售的汽车所用燃油的经济性标准。
这些法案成为2004年到2014年之间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府法规的一部分,以促进节约能源和减少对日益昂贵的进口石油的需求。
与此同时,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成本飞涨,鼓励全球驾驶者、运输卡车司机和航空公司降低油耗。
自驾游数量和里程开始回落,消费者购买车型更小、更节能的汽车,货运公司在运输上开源节流,航空公司整顿自身的网络,并移除飞机上多余的重量。
此外,压缩或液化天然气作为公交车、垃圾车和部分货运车队更便宜的替代燃料,变得日益普及。追溯历史,2005年被证明是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石油消耗高峰年。
2005年至2013年间,美国车用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及其他精炼产品消耗量每天减少200多万桶,降幅近12%,即便同期美国人口增加超过2000万人且实际经济产值增长10%。
这创下燃料需求下降的历史之最,同时也是工业化世界现状的反映。2013年,发达经济体的燃料消耗量是800万桶/天,低于按2005年增长趋势延续所预测的水平。
自2005年起,燃料节约量已相当于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的全部出口量。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需求大减,而中国、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油耗增加,但无法为推高油价提供空间。2014年,亚洲也有消费增长放缓的迹象。
自2005年起,全球在高油价压迫下不得不推进的燃料节约,已经节省相当于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全部出口量。这对高油价是致命的打击。
另一个致命打击是,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巨量生产页岩油——因为高油价不仅仅抑制需求,油价在2002年至2012年间翻了两番,再加上将设备送下井和远程测量技术明显改进,这些为第二次美国页岩油革命创造了条件,而这一次并没有停止。
2005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开采了不到150个油井。到201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850个,而在2013年,则超过2000个。高油价成为美国页岩油热潮的关键催化剂,美国页岩油革命就此开始,导致在2013年和2014年期间出现历史上石油产量的最快速增长。
其结果是美国的石油产量异军突起。产量从2008年的每天500万桶大幅上升到2014年的每天850万桶,而在2015年初,则站上每天900万桶大关。
如此多的超额原油都来自页岩和其他来源,在2014年最后三个月直至2015年前几周的整个期间,甚至在利比亚供应经历新的中断情况下,油价持续下跌。
中国的机会
2014年12月,中国每月原油进口量首次达到700万桶/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一如既往地渴望石油。
中国的原油供应在12月超过国内炼油厂需求近每天90万桶,隐含中国在2014年积累的9000万桶盈余中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战略储备。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利用了低油价带来的改革窗口期,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并加紧油品升级工程和油气改革。
2014年中国的经济年增速是自1990年以来最慢的一年。国际能源机构将中国对2014年的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从3.6%下调到2.7%,2015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从4.2%下调到2.5%。在汽车文化蓬勃发展的支持下,2014年的隐含需求突破每天1000万桶。
但工业用户的柴油需求已缩减。中石化的一份公开报告称,2014年其柴油产量下降4%,而汽油产量上涨12.5%。不过,燃油消费税增加约50%,将会抑制需求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中石油及中石化并未在全球油价暴跌中,像此前几年那样在海外频频展开收购。
寇健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建立自己的、以人民币结算的石油、原油等能源交易中心是完全有必要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