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经济”下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末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2016/3/14 8:46:1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政策和资金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但对于一个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而言,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发展。一哄而上的结果将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国内低端产品政策和资金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但对于一个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而言,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发展。一哄而上的结果将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国内低端产品充斥,最终拖累行业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现在究竟身处“红海”还是“蓝海”?似乎难以定论。
此次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机器人被频频提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亦被看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
过去几年,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加码,加之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需求,合力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站上风口。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5.7万台,增长55%,约占全球总销量四分之一。
供需两旺促使企业快马扬鞭,资本闻风而动,各地亦争先恐后。不过,爆发式的增长中亦有隐忧,包括缺乏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产品层次不高,市场无序,同质竞争严重等。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面临一轮洗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秩序构建和政策的更合理引导。
我们还认为,“新经济”语境下,未来机器人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从投资角度来看,资本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渗透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培育过程;二是寻找服务机器人刚性需求的痛点。
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中国出现劳动力供给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逝,开始让机器人产业焕发生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亦显示,中国在2012年前后就已经进入机器人需求量高速增长期。2013年和2014年,中国也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过去依赖的劳动成本优势减弱,国际市场环境疲软也加剧困难,内外夹击促使机器人成为突破口。
对制造业强国和“新经济”更加重视,机器人产业被寄予厚望。“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机器人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新增长点。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将持续旺盛。2013年出台的《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曾提出,机器人产业朝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具体而言,到2020年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
就目前来看,东北、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四大板块产业集群初成。
其中,东北有装备制造业基础,是国内最早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
京津冀则依托丰富的高校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资源,承接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在此支撑下发展出特色机器人产业。
长三角是目前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立足机器人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两个环节。
珠三角则凭借作为全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优势,以需引供,通过吸引大量机器人企业落地,带动产业发展迅速。
按照相关规划,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国内现有近40家机器人产业园,并且各地大多大力倾斜包括资金补贴在内的优惠政策,意欲抢滩机器人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器人园区空心化严重,企业寥寥无几,甚至有的最终被迫转型。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政策和资金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但对于一个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而言,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发展。一哄而上的结果将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国内低端产品充斥,最终拖累行业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