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或进入“快车道”
2016/3/15 8:44:0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在政策的助推下,困扰新能源分时租赁的几大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上海市交通委、经信委日前发布《关于本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称,到今年底,沪在政策的助推下,困扰新能源分时租赁的几大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
上海市交通委、经信委日前发布《关于本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称,到今年底,沪上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点将超过1000个,纯电动汽车超过3000辆,充电桩超过5000个。与此同时,在运营车辆额度需求上,按照上海全市小客车总量控制要求,优先保障用于分时租赁的纯电动汽车额度需求。原则上按需核发,每年额度安排不少于4000辆。对分时租赁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对用于分时租赁服务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给予补贴。不仅如此,在停车场等车位资源上,“意见”也有所倾斜。鼓励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内部停车场资源,率先按不低于总停车位10%的比例建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设施,其中不少于50%的车位能为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所谓“分时租赁”,单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理解,就是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按照小时甚至是分钟付费的汽车租赁方式。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分时租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分时租赁非常的灵活,而且在成本上也较传统租赁方式更低,加之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分时租赁确实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而对于目前正处于起步初期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分时租赁又可以增加新能源车的曝光度,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对于这样一个新鲜事物的普及,分时租赁也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不过,具体到现实层面,分时租赁的模式推广却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上海第一家新能源4S店的运营方高瞻新能源早在2010年就开始调研新能源分时租赁市场,并联合机构出了一份较为详细的报告。最后的结果是,过多的风险和不可控因素让他们决定不做。
具体说来,当时阻碍新能源分时租赁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者诚信问题;二是新能源市场对政策依赖非常严重,对企业来说,这在风险上不太可控;另外,充电标准的缺乏以及城市停车位紧张等问题,都是让高瞻放弃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机关单位公车改革落到实处,以及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分时租赁开始快速起步。包括北京、镇江等多地的机关政府开始引入“分时租赁”的模式解决公车改革后的出行问题,而北汽、吉利等整车生产企业也开始结合上下游的资源,进入这一市场,互联网手段的应用,让发展分时租赁的土壤更加的成熟,社会资源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去年汽车产业链的融资领域,分时租赁成为资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去年以来,包括微租车、苏打出行以及悟空租车等多家涉及分时租赁业务的公司都获得了金额不等的融资。而此前专注于PP租车的友友租车,也开始调整方向,进入分时租赁行业。
友友租车的联合创始人李宇认为:“政策红利科技进步用户需求转变”为分时租车创造了更好的实现环境。新能源汽车目前正在享受国家如购车补贴、税费减免、牌照支持以及不限行等路权。而从技术进步来看,未来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以每年15%递增,电池成本以每年10%下降,这种指数级的进步会非常快的影响整个产业。考虑到上述背景,分时租赁是目前新能源业务最好的切入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北京新能源汽车租赁论坛副秘书长许琼林透露,2015年前几个月,从事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2014年以前的总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