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
2016/4/13 10:38:2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前景1)刚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是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医疗服务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我国是人口大国,且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 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人1、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前景
1)刚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是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医疗服务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我国是人口大国,且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 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压力、生活方式等原因,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增长。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年)》指出:我国慢性病现有确诊患者2.6 亿人,致死率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治疗费用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人口基数大、结构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将决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医疗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供给整体不足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提高现有医疗资源利用水平就成为了现阶段解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医疗信息化是提高医疗机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措施。美国政府通过临床医疗信息的整合应用,1983 年至1993 年间,在门诊量增加75%的情况下,实现了住院总天数下降21%,充分体现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国也将医疗信息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以期充分发挥现有存量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
2)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水平较低。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均医疗信息化投入仅为2.34 美元,同期美国人均医疗信息化投入高达87.78 美元。随着我国政府及医疗机构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医疗信息化需求将快速增长。
其次,我国医疗信息化支出结构将逐步调整。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采购比重仍以硬件为主;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信息化采购则以软件、服务为主,硬件采购占比低于30%。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医疗机构基础信息化设备配置的逐步完善,以软件应用和系统整合为代表的信息化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软件和服务在医疗信息化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将逐步显现。
第三,我国医疗信息化子系统整体渗透率将逐步提高。据IDC 统计,2012年,电子病历系统、影像存档传输系统、临床分析系统等医疗信息化代表产品在美国市场渗透率已达70%以上。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统计,同期,上述代表产品在我国市场渗透率均在50%以下。美国的医疗信息化产业至今仍在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将具有较长的持续发展期。
第四,我国医疗信息化应用水平将逐步提升。根据原卫生部对电子病历系统在178 家样本医院应用情况的分析,仅有7.86%的医院能够实现“全院信息共享、中级医疗决策支持”,从而达到电子病历系统规范标准4 级以上水平。这说明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仅能实现科室间或科室内的数据初步采集,距离“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电子病历规范应用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据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统计,即便在医疗信息化比较发达的美国,电子病历系统也相对集中于规范标准4 级以下,充分反映了医疗信息化产业随着临床医疗需求不断演进发展的特点。
3)电子病历系统的不断扩展与医疗信息化的演进历程相辅相成
作为CIS 系统的核心平台,随着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不断深化,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在应用深度方面,为解决临床过度治疗、药物滥用等临床治疗弊端,临床路径管理、抗生素分级管理、基本药物使用辅助系统等功能模块逐步融入电子病历系统,对医生治疗行为进行辅助。口腔、眼科等专科化医疗机构需要能够满足其特殊信息化需求的专科化电子病历。在应用广度方面,不断涌现的科室级临床应用软件要求电子病历系统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科室建立数据汇总、集成、反馈关系,对于全院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科研平台、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平台等信息化应用均依赖于电子病历系统对于临床医疗数据的集成整合。因此,在医疗信息化市场中,电子病历系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深入,基于临床医疗数据的应用将推动电子病历系统不断向前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