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2016/4/22 10:44:3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截止 2014 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201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6.07 亿吨,同比增长 0.9%;其中,谷物总截止 2014 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201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6.07 亿吨,同比增长 0.9%;其中,谷物总产量 5.57 亿吨,同比增长 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 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 以 2014 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 5.08 亿吨,足以覆盖 2014 年 4.63 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 0.11 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 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 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 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 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 38.9%,玉米、小麦分别占 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 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 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 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 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面积结构比
中经先略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粮食加工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5473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890.7亿元,同比增长21.0%;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1.0%。全年全行业实现利润506.46亿元,行业平均利润率5.1%。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为我国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加工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粮食加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新产品、名优产品不断涌现。2014年1-6月,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入统企业共16231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2亿元,同比增长8.8%。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 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
2010-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
我国辽阔的国土和巨大的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粮食种植的地域分割。北方以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东北地区稻米种植量也很大) ,南方则以稻米为主,中部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此外,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也在发生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 “北粮南运” 、 “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
全国主要粮食种植分布图
2014 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为 11272 万公顷,同比增长 0.7%;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 3031、2406、3574 万公顷,合计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 80%。
2010-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单位:万公顷)
2010-2014 粮食种植面积结构占比
我国粮食产业链目前呈现出“两端散、中间小”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在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即粮食生产的分散性和粮食消费的普遍性并存。在生产方面,目前一家一户的土地耕种制度,造成粮食行业生产农户数量众多,粮食收购面对一家一户,粮食种植形式粗放,无法达到规模效益。销售方面,粮食作为低值易耗的生活必须品,除集体单位采购外,大多购买用户是单个的家庭,也就决定了粮食销售终端决胜的特点。
未来 10~20 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向城镇流动转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也将导致农业劳动人口在未来 20 年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我们认为, 农业劳动人口的下降将加快粮食种植规模化的进程,而粮食种植规模化有望改变产业链“两端散,中间小”的现状。2014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约为 2.49 亿人,占全国总劳动力比重的 32%,虽然比重较 1980 年已下降 50%,但相较欧美发达国家 10%的占比,仍然偏高。根据公式: 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农业就业人口占比, 往后推算, 2025 和 2035 年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分别为 2.03 亿人和 1.63 亿人,与 2014 年相比分别下降 18%和 35%。假设粮食种植占用 80%农业劳动人口,以2014 年粮食种植面积为标准计算,2014 年种植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 6.8 亩,2025年为 8.3 亩,2035 年达到 10.4 亩。
1980 -2035年农业劳动力人口预测(单位:亿人)
种植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预测(亩/ 人)
在目前农业生产分散,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全产业链的把控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也极大阻碍了产业化的推进。我们认为,随着种植业人口的减少, 种植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助于产业链向上游整合, 提升农户对粮商依赖度,并催生出“中国版”大粮商,原因包括一下几点: (1)随着劳动力数量下降,农业生产将更趋向物质化、服务化,从而打开对农业服务的需求空间; (2)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为规模化提供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效应将驱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农业生产方式日趋科学化、精细化,将使一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未来,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出于粮食仓储成本等因素考虑,农户对于拥有烘干和仓储网点优势的下游粮商的依赖度也会有所提升,这将有效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提高大粮商作为粮食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促进产业链融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