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市场情况与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017/1/6 10:38:2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域的竞争格局与市场情况(1)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发展历程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中期就开始致力于研制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受当时各方面技术水平的制约,上世纪 70 年代,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产品才问世。但当时的智能检测分选装1、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域的竞争格局与市场情况
(1)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发展历程
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中期就开始致力于研制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受当时各方面技术水平的制约,上世纪 70 年代,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产品才问世。但当时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机型较小、产出率低、工作效率低,质量较差,各方面性能不稳定。由于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数量少、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工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的需要。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机器视觉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国外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性能提高、质量稳定,能不断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开始进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阶段。
中国开始研发、生产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时间比较晚,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天津)等国内机构才开始进入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研发、制造领域。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中国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从最初完全依赖进口,到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再到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升级、创新,中国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在短短二十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
(2)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应用领域
目前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典型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应用于农产品分选领域
A、确保食品安全
剔除混入大米、小麦、杂粮等农产品中的异色粒、病变粒、杂质、虫尸、鼠粪等,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保护消费者健康,为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B、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顺应农产品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对大米、小麦、杂粮、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量,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例如,茶叶加工中的拣梗及剔除黄片和非茶类物质这一工序,历来是劳动用工最为密集的环节,应用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后则可将劳动效率提高数十倍以上,不但可以降低茶叶加工中的用工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的售价。
C、提高农产品分选的效率与质量
利用人工对农产品进行分选,劳动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以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替代人工,完全可以避免人工分选的差错,并能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宁夏中宁地区利用智能枸杞检测分选装备替代人工进行枸杞分选,不仅能将干果中的杂质去除,还能精确地将影响枸杞产品质量的霉果、黑果、油果、青果分选出来。
目前,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主要应用于农产品分选领域,在规模化大米加工企业中的普及率较高;在商品化程度高、国际贸易性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领域普及率也比较高,例如咖啡加工、花生加工等领域;在小麦、大豆、杂粮等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国内的使用率则较低。
②应用于工业物料与工业品分选领域
工业生产中,品质一致的工业物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工业物料进行分选可以确保工业物料品质的一致性。工业品产出后,可能存在表面瑕疵、形状不一致、大小不统一等问题,必须通过分选来提高工业品的质量。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应用于塑料、玻璃、矿石、盐粒、药品等众多工业物料与工业产品的分选,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替代人工分选,减少劳动力使用数量,降低管理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工业物料与工业品分选领域的普及率还相当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③应用于物资回收、环保等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废旧物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给废旧物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由人工进行回收垃圾的分选,不但效率低,也可能由于污染问题给劳动者带来危害。现有的垃圾回收设施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且复杂的垃圾处理要求,必须完善现行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事业的发展。
如果由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对废旧物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进行分选,不但可以提高分选效率、降低了分类回收成本,也可以解决人工不适宜从事上述工作的问题。
目前废旧物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分选领域还极少使用到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该领域将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
(3)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上世纪 80 年代,国内的粮食加工企业所引进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主要为日本的安西和东洋,以及英国的索特克斯。这些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已被后续的新机型所代替,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色选技术较为落后,而且当时所引进的装备均为国外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产品,机型较小,无论是在控制与操作上,还是性能与效果上,都无法与现在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相媲美。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供应商还是日本佐竹、瑞士布勒、日本安西、韩国大原、美国凯技、梅特勒-托利多等国外企业,再加上少部分的国内制造企业。前述国际知名企业在中国市场与外国市场同步推广代表当时领先技术的产品,而国内企业对核心技术掌握程度有限,推出的产品功能简单。因此,国产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产品品质与稳定性方面与外国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从 2000 年开始,中国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在大米加工方面正式进入快速成长期,国内生产厂家也越来越多,品种规格也越来越丰富,国产装备的份额逐渐增加。到目前为止,中国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市场出现的品牌或制造商已有20 多家,大多集中在安徽合肥市。随着制造厂家的增多,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规格也越来越丰富,功能也越来越多,从最早的小通道机型发展成大通道机型,由原来的单选功能发展到复选功能,由可见光识别发展到近红外、激光、紫外光、X 射线识别等。
最近几年,中国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发展更为迅猛,已经较多应用在需要对固体颗粒物料进行色彩、形状、大小、内部构造等选别的行业,如粮食、其他农产品、工业物料、工业产品、矿产品等。
(4)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域竞争格局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域主要企业可以分为层次分明的几个阵营:
①国际先进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
国际上先进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包括日本佐竹、瑞士布勒、日本安西、韩国大原、美国凯技、挪威陶朗、梅特勒-托利多等企业,该类企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实力雄厚,代表了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的最高水平,上述企业大多在国内设有合资或独资企业。目前,上述几家企业长期占据着全球高端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国际先进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价格较高,随着国内主流 CCD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的崛起,其在性价比方面优势不明显,除少数最高端的市场外,其余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②中国国内领先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
国内代表性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领先品牌基本上都集中在安徽合肥市,包括美亚光电、泰禾光电、中科光电、捷迅光电等。美亚光电是国内最早规模化生产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企业,技术积累比较雄厚,生产规模较大;泰禾光电、中科光电、捷迅光电等企业在规模上较美亚光电小,但也发展成为国内外较为知名的品牌。
③中国国内中小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
国内专业从事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技术研发能力较国内领先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在国内低端市场销售。
④中国非专业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
国内少数的粮食机械生产企业也生产与粮食加工机械配套使用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
由于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不是其主打产品,因此生产规模较小。
⑤其他发展中国家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
印度、巴西等国家也有部分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品牌,其中印度国内就有 20家左右,代表性的有 ORANGE、QED、MARK 等。上述品牌均在其本土销售,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2、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情况
(1)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与应用概况
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概况
工业机器人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替代人工、降低生产成本,更是变革传统制造业模式、提升生产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及地区包括日本、欧洲和北美。日本被称为“机器人王国”,自 1968 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之后,就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目前已拥有 FANUC(发那科)、YASKAWA(安川电机)、川崎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由于本国劳动力成本偏高等原因,从而促进了欧洲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比如瑞士的 ABB、德国的 KUKA 及意大利的 COMAU 等。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水平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机器人目前主要依靠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较差,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产业化,也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品牌。
②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概况
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可进行装配、制造、检测、物流、焊接、机械加工、搬运、分拣、喷涂等作业,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电子、化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 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
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制造、电子电气加工、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3)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概况
①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但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已逐渐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与成果,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然而受限于长期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迟迟未能产业化。研究初期没有同步发展相应的零部件产业,导致我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依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在国内需求尚未凸显,以及进口机器人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较慢。
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对智能装备重视的背景下,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环境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内制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的需求动力增长强劲。2015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 6.85 万台,销售量超过全球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面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产业逐步进入加速发展期。
②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但与国外领先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相比,国内生产厂商尚存在以下问题:
A、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
由于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较慢,且在研发的过程中没有同步发展相应的零部件技术,因此在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国内企业对进口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生产成本较高。
B、行业标准体系待完善
由于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较小,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和相关的技术应用平台。
C、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
长期以来,由于机器人成本较高、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较慢,行业内也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缺乏市场品牌的认知度。同时,由于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厂商与国外著名机器人生产厂家相比,在整体实力、品牌知名度、产品结构、产品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③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
基于以下因素,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快速持续的增长:
A、国家政策支持
以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为代表的自动化装备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符合产业升级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本土工业机器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持续增强。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 2015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10,00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25%。到 2020 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30,000 亿元,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使产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 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 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 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 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 100 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 号)指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明确了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
在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B、产业结构升级要求
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属于智能自动化装备,符合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已被我国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生产手段将经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当前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正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着一场制造业的革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环保与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等问题,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的应用和普及成为企业较理想的选择。
目前,我国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自动化装备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近几年,国内制造业中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不断出现,并给使用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国内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如比亚迪、富士康等均已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生产车间,并大规模投放。未来的国内制造业将由目前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逐渐向以机器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转变。
C、劳动力成本的替代
长期以来,由于机器人价格昂贵且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使用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的意愿不强。但是,中国人口红利效应持续递减。近几年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水平,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攀升,人工成本上升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却在不断下降,某种程度上人力成本已经逐渐开始超越过机器成本,激发了企业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的诉求。
随着国内企业替代传统人工需求的逐步释放,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工业机器人都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D、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是目前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汽车生产工序中,如毛坯制造(冲压、压铸)、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工业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以机器视觉、触觉等为代表的感知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在向电子行业、金属制品行业、塑料及化工行业、食品行业等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应用领域将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
E、增长空间大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较低,与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不相称。国际上通常采用工业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来衡量某个国家制造业工业机器人使用情况。
根据 IFR 的统计,2015 年末主要国家或地区工业机器人密度统计如下:
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
2015 年末韩国每万名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为 478 台,日本、德国、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 315 台/万工人、292 台/万工人、164 台/万工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 年末的机器人密度仅为36 台/万工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各制造业细分领域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4)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格局
工业机器人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以及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基础上相对薄弱,国内机器人产业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绝大部分国内企业未能参与国际竞争。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家族瑞士 ABB、德国 KUKA、日本 FANUC、日本 YASKAWA 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余知名企业如意大利 COMAU、日本川崎、日本松下、奥地利 IGM、法国 STAUBLI(史陶比尔)等公司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上,以瑞士 ABB、德国 KUKA(库卡)、日本 FANUC(发那科)、YASKAWA(安川电机)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 CRIA统计资料,2015 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 46,000 台,占比约为67%。在工业机器人的传统应用领域汽车行业,由于我国汽车企业以合资形式为主,生产线一般从国外引进,外资品牌机器人以汽车整车生产线配套的形式进入中国,国内企业尚无法与外资品牌正面竞争。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5年销往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中 87.8%为外资品牌。为更大程度地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上述机器人四大家族均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牵引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从事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2015 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 CRIA 的统计,中国机器人本土企业共销售工业机器人 22,257 台,综合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同比增长 31.3%。以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埃夫特等为代表的国内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逐渐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由于外资机器人产品在汽车行业的长期垄断地位,目前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其中以金属产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塑料和化学制品业在国产机器人的销售总量中占比最高。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的 2015 年中国市场各行业外资和本土企业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比例,在汽车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国产工业机器人已能占据一定量的市场份额,对外资产品的替代效应正逐渐形成。
未来几年,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市场规模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遇,在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的持续提升改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对国产自动化制造装备的需求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
3、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需求情况
(1)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的发展前景
①农产品分选领域进一步普及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农产品分选领域的普及可以为食品安全作出贡献。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目前主要应用于农产品分选领域,国内仅在大米加工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普及率。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食品安全、卫生、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缺乏相应的法规规范和行业标准,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国内的使用率还比较低,未来将有一个逐渐普及的过程。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农产品分选领域的普及可以提高农产品入市等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入市分级工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分选,可以提高大米、杂粮、茶叶、新鲜果蔬、水产品等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入市等级,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国内新鲜果蔬、水产品、海产品、易损农产品等领域分选的比例还相当低,主要是由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不高,同时以人工分选的成本极高。但是,随着部分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以及需求层次的多样化,未来农产品分级入市必然成为趋势。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凭借较好的分选效果、较低的分选成本,在农产品分类分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
②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逐步升级换代
2009 年以前,国内基本只有光电色选机销售,自 2009 年以来 CCD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开始逐渐推向市场。由于 CCD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比光电色选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智能分选装备更新换代的过程中,CCD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市场占有率将持续提高。
③国内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高
国内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开发的 CCD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性能上基本达到国际先进生产企业的水平,但价格低于国外竞争对手,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优势。因此,国内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将能够全面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④工业品分选领域渗透率提高
目前,工业品几乎都面临分类、提纯等需求。通过提纯和分类,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智能分选技术已经应用到化工原料精选、五金冶金、环保、建筑材料加工等广泛的工业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制造业都处于从手工向自动化发展的阶段,利用机器装备对工业原料进行分选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所以对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⑤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成为趋势
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废塑料、电子垃圾、报废汽车、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但是,目前我国对废旧物资与各类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还相当低,主要在于重视不够和相关技术手段缺乏。因此,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大力开展的工作。
如果由人工进行废旧资源、垃圾回收的分选,不但效率低,也可能由于污染问题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职业危害。现有的废旧资源、垃圾回收设施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且复杂的处理要求,必须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推动废旧资源、垃圾分类回收事业的发展。
通过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对各类废旧物资、各类垃圾进行分选,然后再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获得资源,保护环境。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替代人工分选,不但可以提高分选的效率、降低分类回收的成本,还可以解决人工不适宜从事上述工作的问题。目前,以挪威陶朗集团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智能检测分选装备提供商已在全球大力拓展该业务领域,并进入了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废旧物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分选领域还极少使用到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该领域将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
(2)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主要应用于大米、小麦、玉米、杂粮、咖啡、花生、茶叶、豆类、脱水蔬菜、芝麻、各类种子、各类坚果、油菜籽、枸杞、新鲜果蔬等农作物,塑料、玻璃、矿石、单晶硅、盐粒、药品等工业物料与工业产品,以及废旧物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物料的智能化、自动化检测分选。各主要细分市场的需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① 智能大米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4 年全球大米产量约为 7.41 亿吨。大米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大米品质要求较高,大米需要经过多次分选;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米加工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消费者对大米质量要求日益严格,大米分选应用比例逐年增大;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东南亚国家,除了出口之外,大米分选比例比较低。
未来几年,发达国家对智能大米检测分选装备的需求主要来自装备的更新换代,整体需求量将保持相对稳定。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智能大米检测分选装备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一方面,大米分选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大米分选次数将增加,从原来的不分选,到一次分选、二次分选,发展到三次、四次分选。在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智能大米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② 智能小麦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4 年全球小麦产量约为 7.29 亿吨。传统小麦制粉技术主要通过精选机、抛车等设备对小麦进行筛选,分选效率与精度较低。智能小麦检测分选装备通过采集颜色、形状、图像等信息,准确辨别小麦与各类杂质,可以进行有效分选,解决了传统小麦筛选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外智能小麦检测分选装备处于普及过程中,国内面粉加工企业也开始逐步接受和引进智能检测分选装备。随着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面粉加工过程中的逐步普及,智能小麦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容量将值得期待。
③ 智能玉米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4 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 10.38 亿吨。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目前主要用作饲料、食用油原料和辅食。长期以来,国内养殖企业、养殖户均不注重动物福利,饲料质量差,杂质甚至有毒物质含量高,而国外对生产动物饲料的原料一般都进行分选,确保饲料质量和动物产品的品质。
2014 年以前,国内智能玉米检测分选装备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由于 2014 年年初的气候原因,东北地区的玉米发生霉变,同时国家提高了玉米收购标准,导致东北地区农户或加工企业玉米销售困难。以发行人为代表的国内智能分选装备企业适时开发出智能玉米检测分选装备,帮助农户和玉米加工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自 2014 年以来,智能玉米检测分选装备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已成为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一个重要品种,未来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④ 智能茶叶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3 年全球茶叶产量约为 534.55 万吨,其中 95%以上的茶叶产自亚洲和非洲。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茶叶出口国的智能茶叶检测分选装备渗透率较高,中国、印度等以内销为主的产茶大国茶叶分选比例较低。未来几年中国、印度等市场将是智能茶叶检测分选装备新的需求增长点。
⑤ 智能咖啡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3 年全球咖啡豆产量约为 892.08 万吨。全球咖啡豆主产区为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印度、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鲁、危地马拉等国家与地区。中国咖啡种植面积与产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云南省。
由于咖啡豆在生产中会出现发酵豆、死豆、黑豆、蛀虫豆、残缺豆以及一些杂质,依靠人工选别不但生产效率低,而且质量不稳定。采用咖啡豆分选装备代替人工选别,不但能够剔除不良豆和杂质,而且精度更高、产量更大,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未来全球咖啡豆分选装备的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新装备的不断普及与老装备的更新,未来较长时间内,咖啡豆分选装备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⑥ 智能花生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4 年全球花生产量约为 4,244.44 万吨。花生是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的农作物,在世界六大洲的 100 多个国家都有种植。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花生营养价值高,在世界食品市场地位重要。花生颗粒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发潮,会出现霉变、发芽等问题,容易产生致癌性极强的黄曲霉素,并附着在红衣上,对人体危害很大。随着花生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要求,需要对花生进行精确快速分级分选。
智能花生检测分选装备可对带壳花生、脱壳花生、脱衣后的花生进行分选,剔出腐烂、霉变、发芽的花生,有效杜绝花生中黄曲霉素的存留,同时可以将其它杂质如石头、碎壳等分选出来。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人工来挑拣花生的状态,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花生的质量。
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是主要的三个花生生产与出口国。目前,智能花生检测分选装备在中国尚未普及,在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其他花生主产国的应用率还较低。未来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对花生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智能花生检测分选装备将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⑦ 智能大豆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2014 年全球大豆产量约为 3.08 亿吨。大豆是全球最主要、产量最高的经济作物之一,主要用作食用油原料和食品、食品原料等。大豆原料在采收、晾晒的过程中,可能混入各类杂质;在储存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霉变,混入虫尸、鼠粪等。大豆属于全球性的大宗商品,商品化率高,国际贸易量大,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执行严格的品质标准。通过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有效剔除大豆中的各类杂质,显著提高大豆的品质等级,确保食用油与豆类食品安全,提高大豆的品质与销售价格。
目前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应用于大豆分选的比例较低,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⑧ 智能杂粮杂豆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需求情况
由于杂粮杂豆种类较多,不同地方产品差别较大,往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分选装备,目前杂粮杂豆分选装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杂粮杂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这些地区大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仍然以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对粮食品质要求不高,杂粮分选装备的应用率较低,致使杂粮杂豆的异色率、异形率高,品种互混严重。采用杂粮杂豆分选装备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优质率和附加值,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另外,杂粮杂豆虽然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山区等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是单产较低,通过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对杂粮杂豆进行分选,提高了产品入市等级,能有效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杂粮杂豆需求不断增加,杂粮杂豆产业的开发潜力日益显现,对杂粮杂豆分选装备的需求也将逐渐启动。
⑨智能种子检测分选装备的未来市场需求分析
近年来,优质种子的商品化生产,特别是种子加工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国际种子联盟统计,全球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 400 多亿美元。在全球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增加种植面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良种使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是未来解决世界粮食供需缺口的有效手段。
农作物种子分选装备不仅能将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花生、棉花等种子中的杂质去除,更能够识别出附着于种子上的黄斑、霉变、虫蛀等带菌物,加以剔除,并能对种子的颗粒大小及色泽实现精选,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的播种品质和商品性。种子行业的发展,种子质量要求的提高,都将带动我国种子分选装备市场需求的增长。
⑩ 果蔬等大尺寸物料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未来市场需求分析
利用颜色、形状、色泽、内部构成等特征差异对水果、蔬菜、水产品等进行分选,是发达国家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进步,以及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将土豆、新鲜蔬菜、水果或水产品等大尺寸物料中颜色、形状、色泽、内部构成等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检测和剔除。用于大尺寸物料分选的智能分选技术是国内未来重点应用的新领域之一。
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在干果、坚果、果干、脱水蔬菜及其他分选领域的需求情况
目前在境内市场,宁夏、青海等地枸杞分选装备已经较为普及,新疆等地区开始逐渐使用葡萄干分选装备。在境外市场,瓜子、腰果等各类坚果加工领域也逐渐开始使用分选装备替代人工分选。此外,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开始被用于干辣椒、脱水蒜片、脱水胡萝卜等脱水蔬菜分选领域。
随着在上述适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将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
工业领域、废旧物资回收、垃圾回收领域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未来市场
需求分析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应用在塑料、工业盐、糖、烟丝、橡胶、化工颗粒、药品、中药材、矿石、机械零部件、电子产品等分选方面,以及印钞检测、条形码检测、PCB 电路板检测、工业零件检测等领域。目前,在塑料、烟丝分选以及印钞检测、条形码检测、PCB 电路板检测等领域,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应用较多。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较好。
废旧物资回收、垃圾回收领域分选装备在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多应用,挪威陶朗集团在全球销售了大量的资源回收分选装备。而在国内市场,挪威陶朗仅安装了少数用于资源回收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因此,国内用于资源回收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市场容量与发行人市场份额
截至目前,国内未成立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协会组织,尚无国内相关监管机构及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进行统计或分析。因此,无法获得权威第三方公布的智能检测分选装备行业的市场容量数据以及发行人市场份额数据。
4、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市场需求情况
(1)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市场需求情况
①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
工业机器人可进行安装、制造、检测、物流等作业,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电子、化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 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广泛。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最早被应用于替代人工从事冲压、热处理、焊接、涂装等单调频繁的作业,或是在核能工业部门完成有害物料的搬运及工艺操作。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扩展到生产流水线上。目前,全球 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的弧焊、点焊、装配、搬运、喷漆、检测、码垛、研磨抛光和激光加工等复杂作业。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也将在汽车制造业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进入 2000年以后,出于替代人工的成本收益考量以及操作精度的客观要求,工业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食品饮料等一般工业。
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问题,由此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据 IFR 统计,2015 年末韩国每万名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为 478 台,日本、德国、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315 台/万工人、292 台/万工人、164 台/万工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 年末的机器人密度仅为 36 台/万工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述差距的存在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工业机器人也将越来越多地在一般工业中得到应用,主要包括 3C 工业 ( 即 电 脑 (Computer) 、 通 讯 (Communication) 和 消 费 性 电 子 (ConsumerElectronic))、工程机械、家电产业、物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金属加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烟草、医疗、纺织、非金属制造等有较大用工需求或特殊操作精度要求的行业。
②劳动力成本上升将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国内制造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底端,主要依托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给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制造业人力成本上升。同时,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一线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用工荒,变相提高了制造业的用工成本。
综上,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工业机器人替代越来越昂贵的劳动力是实现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预见,制造业的人工替代需求将造就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发展机遇。
③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很快,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却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模式粗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重视生产能力的扩张向重视技术能力的积聚转变,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技术链核心环节,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端装备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产业之一,发展工业机器人是消化制造业低端产能的有效手段和最高表现形式。工业机器人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需要进行制造模式的升级。《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国制造 2025》将智能制造技术列为传统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技术。2014 年,德国提出的工业 4.0战略引领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制造业模式升级的探索。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制造模式的主流。
制造模式的转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自动化柔性制造,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制造模式转变的强力技术手段。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
(2)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及发行人所占份额
根据 IFR 的统计,2015 年全球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 24.80 万台,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根据 CRIA 的统计,2015 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约为 6.85 万台,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受益于本土市场的快速增长,2015 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 2.23 万台,综合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同比增长 31.3%。发行人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于 2014 年、2015年和 2016 年 1-9 月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32.48 万元、193.03 万元和 305.81 万元,所占市场份额较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7年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
- 下一篇:新消费撬动中国经济新引擎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