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18/5/31 12:33:0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一)行业发展概况1、汽车行业发展状况(1)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全球汽车总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2008 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汽车制造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此后两年全球汽车产量连续下滑。2010 年以来,受益于全球经(一)行业发展概况
1、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1)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全球汽车总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2008 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汽车制造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此后两年全球汽车产量连续下滑。2010 年以来,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各国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全球汽车产量企稳回暖,并在此后的几年保持平稳增长。2016 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 9,498 万辆。
2001 年-2016 年全球汽车产量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阶段,带动全球汽车工业持续较快的增长。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能投资, 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市场地位不断提高, 全球汽车生产中心已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据普华永道研究报告预测,到 2018 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达到 1.08 亿辆,年均增幅达 5.6%。发展中国家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将占增产数量的83%,其中中国占 40.4%,印度占 12.3%,巴西占 6.8%,俄罗斯占 4.5%。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传统汽车强国受经济危机影响行业波动明显,随着经济的温和复苏,上述国家汽车行业整体发展将趋于平稳。
近年来各主要国家汽车产量的增长情况(单位:百万辆)
国家2016 年2015 年2014 年产量增速产量增速产量增速美国12.20.80%12.13.77%11.665.40%日本9.2-8.80%9.28-5.02%9.771.50%德国6.060.50%6.032.03%5.913.30%法国2.085.60%1.978.24%1.824.40%中国28.1214.50%24.53.29%23.727.26%印度4.497.90%4.137.55%3.84-1.50%巴西2.16-11.20%2.43-22.86%3.15-15.30%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体系的确立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转移, 我国汽车工业已形成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在产业规模、产品研发、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对外开放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
2006年-2016 年我国汽车工业重点企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以及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同时受益于中西部地区新增购车需求、东部地区换车需求和政策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2009 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我国汽车产量由2006 年的 727.89 万辆上升到 2016 年的 2,811.88 万辆,汽车销量由 2006 年的732.80 万辆上升到 2016 年的 2,802.82 万辆,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15.30%和14.99%。 2017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实现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1,352.6 万辆和 1,335.4 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4.6%和 3.8%。
我国 2006年-2016 年汽车产销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放缓,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速自 2014 年开始出现明显放缓,但受到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促进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在2016 年出现明显反弹, 2016 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 14.76%和 13.95%。此外,截止到 2016 年末,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了 140 辆,基本完成了第一次普及,我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成熟期的新阶段。虽然我国汽车行业增速将逐步趋缓,但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我国汽车行业仍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①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近十几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逐步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工业产值及汽车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006 年-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由 43.90%提升到 57.35%,同期我国汽车保有量由 0.37 亿辆提升至 1.94 亿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8.03%。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将为我国汽车需求的稳健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2006 年-2016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及城镇化率水平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不断增长的居民购买水平
从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汽车普及率与人均 GDP 及相应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行业内通常以 R 值(车价/人均 GDP)作为一个国家汽车购买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一个国家的 R 值接近 2-3时,该国就进入了汽车快速普及阶段。日本和韩国的 R 值分别在 60 年代和 80年代进入到 2-3 区间,之后 10 年的时间里,两国汽车销量均以超过 20%的复合增速增长。
我国 2016 年人均 GDP 已超过 7,800 美元,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开始向高级化方向转化。与此同时,我国的 R 值已进入 2-3 区间,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 10 年我国的汽车工业仍将具备较快增长的潜力。③整体较低的汽车普及率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016 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 1.94 亿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来看,我国汽车保有量不足美国的 60%;从人均保有量来看, 2016 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140 辆,而美国 2005 年就达到了 675 辆,韩国 2005 年也达到 319 辆。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相当于日本 60 年代、韩国 80 年代的水平,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项目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汽车保有量(万辆)26,4194,433,8227,7402,09919,400总人口(万人)31,5258,0896,45112,7135,042138,271千人保有量(辆/千人)821593585609417140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 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超过美国,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汽车销量在长期内保持稳健增长的基石。第二,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普及率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随着三、四线城市的汽车普及率持续提升,来自这些地区的强劲需求将继续推动全国汽车需求稳健增长。第三, 从地区差异看,当前我国各地千人保有量仍然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总体千人保有量高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内陆城市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强劲的汽车需求将是我国汽车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预计西部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在未来 10-15 年内很难达到饱和状态。
④更新换代需求
2002 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拉动了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由于汽车的使用寿命一般在十年左右, 这一时期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将逐渐进入到换车周期。我国汽车行业的更新需求,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汽车更新需求将逐步释放。
2、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
(1)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 跨国汽车公司的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逐步转向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此产业链分工背景下,汽车零部件提供商依存于单一整车厂及零部件生产地域化的分工模式发生改变,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趋于独立化。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 2016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情况如下:
零部件企业排名 世界 500 强排名 公司名称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零部件企业排名世界 500 强排名公司名称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87博世公司(德国)78,3232213大陆集团(德国)43,5193242江森自控(美国)40,2044268电装公司(日本)37,6885306麦格纳(加拿大)33,8716310现代摩比斯(韩国)33,1957320采埃孚(德国)32,3408333普利司通(日本)31,3189393爱信精机(日本)27,01510451米其林(法国)23,516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新兴市场汽车消费的迅速崛起,国际领先的零部件生产巨头纷纷涌入新兴市场并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
(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及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一汽、二汽的建立开始逐步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卡车进行配套,行业发展相对较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乘用车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逐渐分离,通过技术引进、降低成本、改善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质量获得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进一步开放,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吸引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陆续在我国合资或独资建厂, 促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 32,117 亿元,同比增长 10.47%。预计 2016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营业额增速将达到 7.6%,营业额预计将达到 34,558 亿元。 2006 年至今,我国零部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 40%左右。
2006 年-2016 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全球一体化,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快速增长,且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为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由 2006 年的 192.48 亿美元上升至 2016 年的 645.73 亿美元。
2006 年-2016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但发展过程中“重整车轻零件”的政策倾向,使得零部件企业长期以来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发展危机。大量中小规模零部件供应商面临产品线单一、技术含量低、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等困境。近几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大幅攀升更是加速侵蚀依靠低价竞争的中小规模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空间。 2015 年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 2025》明确指出,作为制造业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将不再以产能和规模扩张作为首要发展目标,而是将锻造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因此,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 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显著滞后于汽车整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将发生持续改善,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过去十几年我国汽车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汽车保有量,截止到 2017 年6 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 2.05 亿辆,已远超日韩等发达国家,并逐步达到美国的保有量水平。虽然未来我国汽车销量增速将逐步趋缓,但汽车保有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经过近十年黄金时期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平均车龄也开始逐步上升。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以及车龄的逐步上升,存量汽车对零部件更换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上涨, 从而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方向。
3、汽车塑料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汽车节能减排的逐步普及, 以汽车零部件塑料化为代表的轻量化技术作为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烧效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已成为衡量汽车设计和制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车的塑料用量达到 300kg 以上,而我国目前平均每辆车的塑料用量仅为 130kg 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十分明显的增长空间。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将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作为汽车产品实现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下降的重要技术方向。随着我国汽车设计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平均塑料用量将进一步提高, 随之对汽车塑料零部件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塑代钢”实现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汽车动力电池的储能限制,新能源汽车的车体轻量化程度将直接决定其续航里程。如果在新能源汽车上使用轻量化技术,车身减重 10%,电耗下降 5.5%,续航里程可增加 5.5%。因此,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也将进一步扩大对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的需求。虽然我国汽车行业将进入稳健增长的成熟期新阶段,但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后市场迅速崛起以及汽车轻量化技术逐步普及等利好因素的驱动下,我国汽车塑料零部件行业及其配套的模具制造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汽车塑料内外饰件行业概况
塑料是以合成树脂(聚合树脂或缩聚树脂)为主要成分,并根据使用需要而添加不同添加剂所组成的混合物。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50年代,并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最先在内饰件领域实现商业化。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汽车塑料件尤其是外装件得到了很大发展,塑料件占汽车自重的比例达到 2%~3%。 20 世纪 90 年代,多样化、高性能化、低成本、长寿命的功能件开发逐步受到重视, 使得塑料件占汽车自重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10%。截止到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车的塑料用量已达到 300kg 以上,塑料件占汽车自重的比例达到 20%左右。汽车轻量化使塑料作为原材料在汽车饰件、外装件等零部件领域被广泛采用。汽车塑料饰件可分为外饰件和内饰件,外饰件主要是通过以塑代钢来增加塑料制品的应用量,减轻汽车重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如保险杠等;内饰件以安全、环保、舒适为应用特征,用可吸收冲击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弹性体和发泡塑料制造仪表板、座椅、头枕等制品,以减轻碰撞时对人体的伤害,提高汽车的安全系数。汽车塑料内外饰件行业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零部件产值占整车产值约为 40%,内饰件占整车零部件成本的比重约为 11%,车身及外饰件占整车零部件成本的比重约为 15%。因此,汽车塑料内外饰件行业发展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总体保持一致。2016 年末全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140 辆,而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到 400 辆。参照中等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平均水平及车型更新换代的需求,我国汽车行业及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汽车内外饰件行业同样也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预计到 2020 年,发达国家汽车平均塑料用量将达到 500kg/辆以上,从而将进一步带动塑料内外饰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
(2)发动机系统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发动机主要由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分别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及起动系统。其中,配气机构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工作过程,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体或空气进入气缸,并使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实现换气过程。作为发动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配气机构的技术优化和升级已成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核心要素之一。
2016 年末全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140 辆,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400 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消费需求增大,从而带动汽车发动机系统配件行业的持续发展。(3)汽车塑料模具行业概况
模具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赋予原材料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加工工具。模具产品主要用于工业产品中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和制件, 是现代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关键工艺装备。根据成型材料不同,模具可分为金属模具和非金属模具,其中塑料模具是最主要的非金属模具,占模具行业总产值 45%以上。塑料模具是塑料零部件及其制品行业的重要支撑装备, 2006 年至 2015 年,我国塑料模具销售额由 324 亿元增长至 78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10%。
目前,汽车轻量化已被认为是提高汽车安全、舒适、环保性能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塑料则被普遍认为是汽车轻量化和环保化最为理想的替代材料之一。汽车产品塑化趋势提升了汽车塑料零部件的需求, 并拉动了汽车塑料模具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我国汽车厂商新车投放、旧车改型步伐不断加快,周期逐步缩短,仅“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出的全新车型就达到 60-80 款,汽车款型的不断更新加速了对模具行业及其配套产品市场的需求。
2006-2016 年我国车型更新的情况(单位:款)
年份全新换代在售车型总数SUVCARMPV合计SUVCARMPV合计SUVCARMPV合计2006 年11311502027597732007 年162915178609772008 年27091901010648822009 年38011061713708912010 年46212160715719952011 年162908081678101042012 年2911225071987111172013 年5811418092491121272014 年77014182113194111362015 年34075102173486101302016 年58316417122398613138注: 1、统计口径为一线合资品牌,统计范围包括大众、斯柯达、菲亚特、标致、雪铁龙、福特、别克、雪佛兰、日产、本田、丰田、马自达、现代、起亚共 14 个主流品牌; 2、计算车均销量时, 全新车型按照 0.5 个车型计算, 换代车型与原车型合计作为一个车型计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竞争格局方面, 目前我国汽车塑料模具行业在中低档模具产品供应上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在以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代表的高档模具方面,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目前国内市场所需的高档模具中 40%以上依赖进口。随着我国模具行业技术持续进步,产品层次与配套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主机厂供应链体系向国内倾斜,为国内部分优势企业的崛起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中高端汽车塑料模具制造能力,形成了显著的进口替代效应,国内汽车模具企业竞争力较低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善。 未来,我国模具工业将在行业基础性和前沿性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以满足汽车等行业的中高端需求。
(二)行业技术特点及技术水平
1、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特点及水平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品系统化、集成化开发;产品通用化、平台化制造以及产品材料轻量化、环保化应用。
(1)产品系统化、集成化开发
汽车整车由大量零部件组成,其中总成零部件又包含众多单元件,如仪表板总成产品由仪表罩、风道、出风口、手套箱、安全气囊托架及盖板等单元件构成。以往整车生产商一般通过自主开发、设计、组装来生产所需的零部件总成产品,但由于零部件产品类别和规格繁多, 不同类别的产品生产工序和使用的生产设备(如模具)各不相同,因此自行生产制造将不利于简化整车厂的生产流程和提升整车厂的装配效率。此后,汽车整车企业开始将汽车零部件的总成工作逐步交由专业的供应商企业进行研发、设计和生产,通过产品开发的系统化、模块化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简化整车厂的生产流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汽车零部件供应模式的转变使得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企业在开发、制造、服务方面合作更加紧密,同时也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零部件供应商早期介入整车企业研发、设计的同步开发能力。
(2)产品通用化、平台化制造
标准化、通用化是零部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目前国外汽车工业已经广泛采用平台化战略。平台化战略的核心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尽可能实现零部件共享,实现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从而降低因为车型增多和产品周期缩短导致新增的研发成本。为了满足市场对汽车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整车厂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推出新产品的步伐。但是新技术研发的时效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高投入以及多品种生产制造管理的复杂性又使汽车企业不堪重负。为了达到规模经济与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相平衡的效果,业内企业纷纷推出了平台化战略。在平台上可以匹配各种可变的总成和零部件,实现在一个基本型上组合成不同款式、性能各异的车型。
(3)产品材料轻量化、环保化应用
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降低汽车的装备重量,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对汽车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同时使用新型的轻质材料制造产品是达到产品轻量化,满足材料可再生利用的重要举措。随着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和轻量化趋势的发展, 具有强大的新材料运用能力以及迅速的产品需求响应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将更能获得市场先机, 进而充分分享我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在行业技术水平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主研发、吸收引进、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开发等方式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的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的零部件企业,部分企业已成功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但与此同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关键零部件方面,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产品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程度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塑料模具行业的技术特点及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模具制造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并将逐步向高效及高品质外观等技术方向发展。
(1)高效生产技术
应用注塑模具生产成型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批量生产数量往往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因此要求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注塑成型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试模、注塑成型等关键环节,其中模具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复验以确保最后批量生产注塑成型产品的合格率。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国外先进技术已经开发出多种高新技术用于塑料模具的生产,比如一模多腔、层叠模具、快速模具等技术。
(2)高品质外观技术
内外饰件等汽车塑料零部件产品对品质和外观的要求较高,既需要外表美观,同时也需满足手感舒适和安全使用的要求。而注塑件产品的品质和外观直接受到加工模具的影响, 目前我国模具行业在高品质外观制造以及多色注塑模具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对较低,未来将成为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在行业技术水平方面, 随着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 我国模具行业长期以车工、钳工为主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 以设计研发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取代。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模具行业在搪塑模具、阴模吸塑模具等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中高端模具的研发生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行业进入壁垒
1、较强的同步开发能力
随着汽车消费需求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时尚化演变,每一新车型的市场生命周期正呈现快速缩短的趋势。为应对消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整车厂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更倾向于选择具备与整车厂进行同步研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因此,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具备提供从前期研发设计、 自主开发模具、 工程试制、产品验证,到后续质量保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能力,并尽可能参与整车开发环节。否则将因逐渐远离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从而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和模具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入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产品和模具开发能力较弱,新产品研发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而难于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
2、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
整车厂对零部件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整车厂倾向于选择产品开发能力和品质管控能力较强的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合作研发。一般而言,整车厂在遴选合格供应商时需要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认证,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审核。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供应商资格一旦被整车厂认定通过,一般情况下双方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零部件供应商由于长期与整车厂合作,其产品设计风格、制造工艺等方面将与整车厂的理念更加契合,从而对整车厂有较高的依存度。因此,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双向依存关系一旦确立,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且合作愈久这种关系愈稳固。对新进入的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在前期没有客户积累的情况下,由于整车厂对新供应商的审核条件较为苛刻,审核周期较长,因此将对新进入者形成较大的壁垒,新进入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短期内很难取代原有供应商。
3、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现代汽车工业对汽车安全性能、舒适性能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汽车内外饰件、发动机系统塑料部件等零部件是影响汽车外观美学、驾驶员操纵体验、安全及基础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因此整车厂对供应商的认证过程十分严格。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般只有通过汽车行业特有的质量体系标准要求的认证,如ISO/TS16949 才能进入整车配套体系,而该项认证对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管理能力、产品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管控能力要求较高。除业内通行的质量认证体系外,各整车厂还分别有一系列自身的标准,需要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分审核,审核程序复杂且耗时较长。面对行业内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只有研发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服务信誉较好、持续经营能力较强的零部件供应商才能获得整车厂的认同, 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
4、较高的资金投入门槛
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生产基地布局建设、先进设备采购、研发投入、模具购置或开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具体表现为:第一,为满足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和服务需求快速响应的要求, 汽车零部件企业通常需要在重点客户所在区域设立生产基地;第二,整车厂对零部件的外观、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要求日益严格,零部件厂商需要配备更加精密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建立符合整车厂要求的先进实验室,才能保障公司产品质量符合整车厂越加严格的质量要求;第三,随着整车厂模块化采购模式的日益成熟,整车厂对其零部件供应商的同步设计研发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 从而要求零部件企业增大研发投入;第四,模具是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重要工具,零部件企业需要根据零部件设计结构花费大量资金购置或开发对应的模具。
(四)行业发展趋势
1、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1)采购全球化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相继把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业务向低成本的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并实施全球采购战略,通过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零部件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迅猛发展,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集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配套体系。
(2)供货系统化
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并解决不同厂商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不匹配等问题, 世界各大整车厂逐步由向众多单个零部件供应商分散采购转变为向少数模块供应商集中采购。系统化集成供货有利于强化专业分工的协同效应,弱化零部件厂商对单个整车厂的依赖,促使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向独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系统化供货更加注重企业的专业性和协同性, 因此对模块化供应商(一级供应商)的系统化、模块化产品开发能力及其配套供应商(二级、三级供应商)在各自细分领域的专业生产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技术高新化
汽车自诞生以来即以机械技术应用为主, 随着整车厂对零部件功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传统的机械构造已经无法满足汽车新功能的要求,从而促使零部件厂商不断提高电子和信息技术在零部件中的应用范围和领域。目前,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将汽车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底盘、车身的控制和故障诊断以及音响、通讯、导航等方面,从而使整车的安全性能、排放性能、经济性能以及舒适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汽车电子化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汽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抓住国家支持汽车行业创新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和升级,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总体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汽车零部件行业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
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而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中的上游产业,是整个汽车工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保持连续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逐步趋于稳健,中国汽车行业也将从过去的做大规模向做强实力转变。尽管从趋势上来看,我国未来汽车需求增长将逐步趋缓, 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显著滞后于汽车整车行业的发展水平,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在汽车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国际平均水平仍然偏低,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发展依然缓慢。因此,无论从我国汽车行业增长空间,还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规律来看,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都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
(2)全球化采购带来新的行业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国际整车厂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全球化机遇增强竞争实力,不断向新兴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制造环节,并实施全球化的采购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崛起,国际整车厂纷纷采取合资、独资等形式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国际汽车零部件厂商也逐步将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至我国。在此背景下,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并逐步参与到全球竞争中。与此同时, 2008 年以来,国内部分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抓住金融危机期间欧美等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受重创的机遇,纷纷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兼并收购,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吸纳优秀人才以充实研发实力,突出优势领域核心竞争力,并逐步进入跨国整车厂的全球采购体系。未来,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并最终形成国际化的运营体系。
(3)产业升级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整车厂平台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市场对中高端车型需求的迅速增长,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能力以及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众多规模小、研发及质量管控能力弱、不具备系统模块生产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随着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而逐渐被市场淘汰, 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加速实施整车同步开发或超前开发战略, 通过深度介入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来加深与整车厂的合作程度,并通过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整车厂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国内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开发先进生产技术、采用新型材料等途径提升产品的品质,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升级。
(4)产业布局集群化、产品生产集成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整车厂业务区域布局具有较强的集群化特点,从而决定了以产业链为核心,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出于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供货周期、提高协同能力的目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选择在整车厂附近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因而产业布局集群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此外,整车厂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产品开发时普遍采用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的模式,从而对零部件供应商集成化生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并最终促使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生产模式逐步向系统化、模块化方向转变。
(5)产业整合重组进程加快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大而不强,行业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部件技术仍受制于国外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汽车的价格敏感性变得更为强烈,从而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和品牌经济效应,通过大规模的组织生产、运输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供货能力及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整体规模并降低生产成本将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着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支持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汽车产业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等多种行业,具有产业链长、影响面广等特点。同时,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我国一直将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相继出台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税收优惠、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汽车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支持汽车行业由大向强转变等支持政策。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促进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2)经济增长带动汽车消费需求增加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是汽车消费的核心推动力。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并推动我国汽车消费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截止到 2016年末,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 140 辆,远低于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内汽车消费需求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长期来看,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需求的稳步增长。
(3)产业转移及采购全球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国际整车厂出于降低成本和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的目的, 纷纷采取整车生产全球分工协作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战略, 全球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逐步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等具有较大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竞争实力得到较大提升,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格局,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实力进一步加强, 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已成功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截止 2016 年底,我国 2016年汽车产品出口金额累计值已达到 759.95 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出口金额累计值达到 645.73 亿美元,占当期汽车产品出口总额的 84.97%,零部件出口额相较于1995 年增长超过 100 倍。未来,随着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更为广泛的参与全球汽车分工协作产业链, 从而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弱
我国整车厂生产具有多品牌、多车型、小批量的特点,为了满足整车厂的生产需求,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采用多品种配套的生产模式和“大而全”的业务扩张模式,上述业务模式将限制其专业化发展能力,从而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而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同时为众多国际整车厂进行全球配套, 单一配套产品需求较大, 使其可在某一细分产品领域通过深耕细作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并迅速做大做强。因此,相较于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弱,整体缺乏核心技术。
(2)整体研发能力较弱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各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汽车零部件行业而言,行业研发投入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研发投入水平显著低于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导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紧迫。与此同时,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主要设备,我国模具行业整体技术积累较为薄弱,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以及试模次数等方面与国外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目前的模具生产设计、制造工艺还不能完全满足迅速增长的汽车产品开发需求,从而对新产品开发和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3)行业投资相对不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建立起较成熟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但发展过程中“重整车轻零件”的政策倾向,使得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资水平与整车行业的投资水平不匹配的情况比较突出。此外,在行业发展初期,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依靠企业自身内部积累实现做大做强的过程十分漫长。因此,行业投资不足导致大部分企业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技术开发投入少,先进工艺的吸收、转化、推广速度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4)成本控制压力增大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汽车零部件企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下游整车厂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根据不同车型生命周期而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逐年降低其供应产品价格。制造成本的上升和销售价格的降低导致零部件企业成本控制压力逐步增大。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