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2019这七件大事 影响全球能源
2020/1/14 12:09:2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伴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的闭幕,2019年也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这一年,虽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增无减,但所幸绿色能源的发展依然势头不减,而加剧气候变化伴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的闭幕,2019年也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这一年,虽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增无减,但所幸绿色能源的发展依然势头不减,而加剧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力”之一——化石能源则受到了资本的“冷遇”,昔日风光不再。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人类必须在希望和投降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必须选择希望。”
“欧佩克+”忙减产市场反应看来年
“欧佩克+”在经过艰难谈判之后,勉强于年内达成了深化石油减产的决定,在目前120万桶/日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桶,加上沙特自愿“贡献”40万桶/日的额外额度,2020年第一季度“欧佩克+”石油减产规模最高将达210万桶/日。
然而,对低迷已久的国际油市而言,这一减产目标似乎有些“诚意不足”。一方面,增加减产只适用于2020年第一季度,对明年油市供应过剩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于深化减产始终持保守态度,沙特“力挺”减产也只是为了提振沙特阿美上市后的企业估值,双方“离心”倾向十分明显,市场对“欧佩克+”可能“散伙”的传言不断走强。
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圣诞节前夕声称,“欧佩克+”可能考虑各种选项,包括逐步松绑减产配额、延续减产协议等,但这些都要等到明年3月初再度开会时才能确定。
明年第二季度开始,油市会出现什么情况,暂时无法预料。但在美国为首的未参与减产的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加速提产的背景下,如果“欧佩克+”内部出现不充分遵守减产协议的情况,那么这个为了抑制供应过剩以平衡油市的临时性组织,似乎真的离解散不远了。
中东力推基准油价挑战欧美定价体系
中东明年将推行新基准油价的消息一出,即赚足了全世界的眼球。然而,鉴于中东不是一个能快速改变定价体系的地区,期待中东基准油价“挑大梁”为时过早。
一直以来,贡献了全球超过20%原油产量的中东地区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油价标杆,尽管阿曼和迪拜于2007年推出了阿曼原油期货合约(OQD)且部分中东产油国参照该基准向亚洲出售原油,但原油交易价格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欧美手中,参照标准也一直以布伦特原油和WTI为主流。
此次阿布扎比将在2020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之间,推行的穆尔班原油(Murban)期货合约,有望加强阿联酋乃至中东地区在全球石油市场的话语权。
单从油品质量而言,穆尔班原油属于轻质低硫原油,更适合充当中东原油交易价格的参考指标,也更容易获得市场好感。此外,超过90%的穆尔班原油都出口至亚洲地区,这将给美国页岩油带来极大冲击,增强中东原油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
不过,推出基准原油不仅要保证稳定且庞大的原油产量,还要配备发展完善的原油衍生品市场,更重要的是区域内对定价权的统一性,考虑中东地缘政治情况,推行“中东基准油价”任重道远。
化石能源融资难上加难
在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潮流中,2019年,煤炭、石油甚至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均在资本市场“遇冷”,多家金融机构都宣布将逐步剥离化石能源业务,拥抱低碳未来。
3月,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清仓所持油气股,同时计划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撤资超过130亿美元,转投可再生能源项目。一旦完成,8家煤炭公司和约150家油气公司将失去该机构投资,同时该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达200亿美元。
同在欧洲,11月,欧盟金融投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EIB)宣布,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将在2021年底前停止为一切化石能源项目提供贷款,包括传统的燃煤发电项目,以及一直被视为“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发电项目。在未来十年内,该机构还将为对抗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项目释放超过一万亿欧元的资金。
加上2018年7月爱尔兰主权财富基金战略投资基金(ISIF)宣布全面撤出化石燃料行业,近年来,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项目融资已频频遭遇困难,2019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截至目前,全球多家保险机构也表示将不再为高排放的煤炭项目提供保险服务。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此前已宣布退出新建燃煤电厂项目的融资,并将加大对抗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资助,而欧洲投资银行则成为了首个向天然气发电项目“宣战”的主要多边投资银行。
化石能源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其对资本的吸引力已无法媲美从前。
可再生能源电力迎来“零补贴”时代
2019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显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低于任何低成本化石燃料。
IRENA指出,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排放规定愈加严格,让燃煤电站的维修成本和污染控制成本不断走高,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煤电项目成本高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成本的不断下降,使得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已经成为现今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真实写照。
全球能源分析机构普遍表示,低成本的绿色电力正在成为常态。“低价可再生能源将主导电力市场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IRENA预计,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平均成本将再下降13%,陆上风电的平均成本将再下降8%。届时,全球将有超过3/4的陆上风电、1/5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价格低于最便宜的燃煤、石油和天然气发电成本。
经过数十年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终于克服了技术、成本等难题,迎来了和补贴告别的时刻。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气候变暖、能源结构调整等挑战的背景下,极具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无疑将成为全球实现“脱碳”目标的最大功臣。
页岩开发“流年不利”
2019年对全球页岩产业来说是坎坷的一年。
美国“页岩革命”的爆发曾受到全球瞩目,页岩油气一时也成为搅动全球能源市场的一匹“黑马”。然而,昔日曾令美国油气产量双双激增、一跃成为原油净出口国的页岩产业,却因不断烧钱以及产量骤降在2019年遭遇了“滑铁卢”。
多家机构发布报告指出,美国页岩产业现状为“高投入、低产出”,债务高企、自由现金流一直为负。由于收益降低,页岩产业投资的热情也在逐步减退。拥有雄厚资本背景的美国页岩产业在今年也遭到“冷遇”,页岩投资规模已呈现下降趋势,部分投资方已呼吁开发商停止“烧钱”。
在大西洋的对岸,历时数年的英国页岩气开采工作也画上了“休止符”。由于页岩气开采场地不断出现地震,为保安全,2019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全面停止本土页岩气开采活动。英国政府一直对本国页岩开发寄予厚望,甚至期待英国本土页岩产量“能够满足英国半世纪的消费”。但是由于地震频发、抗议不断,英国页岩开发进度远不及预期,过去五年里页岩气产量仍是“忽略不计”,英国页岩企业已前途未卜。
与此同时,同样拥有大量页岩资源的阿尔及利亚、阿根廷等国却在积极推进页岩油气的开发,然而,在缺乏雄厚资金支持及完备技术积累的情况下,美国“页岩革命”的传奇能否在这些地区成功复制?时间将带来答案。
沙特阿美IPO落地是骡是马还要遛遛
在曲折多变中折腾了3年多,石油“巨无霸”沙特阿美终于完成了首阶段上市——国内挂牌。2019年12月11日,沙特阿美在沙特证交所Tadawul正式上市,股票开盘即涨停,隔日再次上涨,最终实现了沙特王储追求的2万亿企业估值目标。
然而,“梦想成真”的喜悦是短暂的,仅仅7天之后,沙特阿美股价就开始连连下跌,连续6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近10%,12月18日市值即跌破2万亿美元的市值。
作为沙特经济改革的关键一环,沙特阿美的上市计划屡屡生变,业内对其未来也是忧心忡忡。虽然沙特媒体用“站在世界之巅”“梦想照进现实”等美好语言努力“包装”沙特阿美,但仍然难掩其已成全球自由流通量最低公司这一事实,鉴于该公司股票超额认购几乎全部来自中东海湾地区,完成本土上市只是一场“阶段性胜利”,沙特阿美的未来“并不乐观”。
市场普遍预计,到2020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有望回升至70美元/桶,但这对沙特来说远远不够,其最理想的油价目标是每桶80美元上下,尽管该国正努力推进非石油经济改革,但石油收入多寡仍是影响其政府财政收入、国际收支水平等重要指标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沙特阿美并未打算真正放弃向全球投资者“求助”,当前沙特已经开始评估将该公司推至亚洲上市的可能性,或许最早2020年就能一窥究竟。
“拖堂的”气候大会“遗憾的”谈判成果
毫无经验的大会主席、拒绝出席的美国总统、分歧过大的各方团体,这场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被称为“人类最后的机会”,但最终却以“遗憾”收场。
这是《巴黎协定》生效前缔约方最后一次“团聚”,但在延期40多个小时后,与会各方未能就亟需的碳市场准则达成一致,发达国家未能充分满足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在金融、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提供更多支持的要求,而高排放国家也未能就是否在2020年提交更有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度”予以明确发声。
事实上,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不过是国际气候谈判多边进程的一个缩影,由于纷争而导致无法达成各方满意的成果或留待下年继续讨论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前,“国家利益至上”与“同一个地球”的气候观并存,单边和民粹主义“抬头”都给《巴黎协定》的落实带来巨大阻力。
美国无疑是阻力之源。11月4日,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进程,并将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全部退出程序。与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欧盟。中国的改革发展、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领导力获得了全世界的肯定。欧盟强推的《欧洲绿色协议》也让人类看到了一丝希望。
地球即将面临升温失控的临界点,全球各国亟待调整节奏,正视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已无退路”这一不争的事实。
转自:中国能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