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价格将出现回调 促粮农增收更应稳定粮价
2020/9/2 10:49:1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张丽敏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粮食价格波动事关民生,因此,有必要时时察势并适时调整政策走向稳定需求。近期,粮食价格出现回调。截止到8月28日当周,大商所玉米期本报记者 张丽敏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粮食价格波动事关民生,因此,有必要时时察势并适时调整政策走向稳定需求。
近期,粮食价格出现回调。截止到8月28日当周,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下跌33元/吨,周跌幅为1.67%,与之相对应的现货收购价也开始下调。同时,前期在玉米涨价中获益的小麦,在最近一段时间业已开始回调。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秋收到来之际,受多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会出现波动回调,但总体来上将会趋于稳定,国家亦会加强监控市场及时调控库存稳定粮食市场。
粮食价格会出现回调但幅度不大
自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涨幅就超过20%,6月以来,小麦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不过,近日有了新变化。在8月20日结束的临储玉米拍卖第13期拍卖会上,平均成交价为1959元/吨,与7月份相比有所下降,而玉米的零售价会受到临储拍卖的影响。且农业农村部追踪的农产品价格变化数据显示,8月2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1.85,比前一天下降0.03个点。总体来说,即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下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前期社会大众对市场的误读、误解导致了粮食价格预期上涨,再加上部分地区农民惜售、贸易商囤积粮食,导致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现在出现了下跌其实是市场的真实反应。
然而,粮价火爆的行情并不会一直持续,或许从9月份开始,不管玉米还是大豆,其价格都将迎来新一轮的下跌。
“9月份,随着秋收的到来,局部地区或者个别的粮食种类会出现价格回调,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因为稳定粮食价格‘力量’还是很强的。”李国祥说。
自2018年以来,国内粮食的人均持有量已经达到472公斤,远远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标准线。不但如此,国内的粮食储备也令人心安,三大主粮的库存消费比也高于国际粮农组织17%—18%的安全标准线。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储备,即便是处于极端时期时,也是足以自给自足的。
不过,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粮食价格并不具备大幅下跌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韩杨认为,短期内粮食价格走势还是看需求变化。
她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前期受需求抑制略有影响的猪肉等肉类消费需求在快速恢复,猪肉产能的快速提升和加工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下游需求带动产业链上游的原料——饲用玉米和工业用途玉米消费增加,影响了近期价格变动,但消费需求的实际增加量是相对平稳的。”
促粮农增收是稳定粮价的应有之策
“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秋收到来之际,粮农的收益影响几何?又如何进一步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大众所需呢?
韩杨表示,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在上涨,增加了种粮成本,粮食价格一直在低位平稳运行,农民种粮净收益在成本和价格之间两头压缩。尽管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等,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种粮农民收入增长更主要依靠市场的变化。
在李国祥看来,今年的玉米价格应该会比去年高,就算是出现回调也应该好于去年。“建议粮农们在秋粮上市后,价格合适就抓紧卖。避免之后出现更大的价格波动,蒙受损失。”
而想要提升粮农收益,韩杨认为,关键在于对农民的支持。
第一,可以思考在符合WTO规则情况下,探索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或者是种粮产业的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规则加大对农民的支持。
第二,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来看,将社会服务体系做得更到位,对农民的服务支持可以从公共服务或者生产服务体系入手支持。
第三,在产业链上下游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种粮农民赚取更多的收益。
韩杨建议,“以往农民可以组建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买卖农资、农产品农业服务等提高议价能力,也有农民集体入股下游企业依靠下游企业的分红或者是下游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购销订单等方式,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稳定保障农民收益。也可以对那些带动农户、与农户有购销关系或者入股关系的企业给予一些政策性的金融信贷、保险等支持措施,这有助于激励企业带动种粮农民共同规避市场风险,也能一定程度保障粮农的收益。”
她强调,提升粮农利益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才能促进市场供需平衡,进而稳定粮食价格,更好地保障民生所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