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加码开放的中国 除了庞大市场还有更多理由
2020/10/9 17:36:1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基于第二届进博会的成功,我们今年进一步扩大了参展规模,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个500平方米的医药馆主展区,以及公共卫生抗疫专区的100平方米展台。” 近日,“基于第二届进博会的成功,我们今年进一步扩大了参展规模,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个500平方米的医药馆主展区,以及公共卫生抗疫专区的100平方米展台。”
近日,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I)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Felix Gutsche)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是BI进入中国的25周年,全球也正处于新冠疫情下,因此参展第三届进博会对BI显得尤为意义重大——进博会不仅代表着重要机遇,是一个大型展示舞台,同时更是一个各方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BI今年1~6月净销售额97亿欧元,排除汇率因素的影响,净销售额同比增长4.4%。作为其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大中华区则在上半年实现了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6%的成绩。
“我们是一家全球运营的企业,我们非常看好和欢迎开放的市场。中国最新的政策对(跨国)企业来说释放出很好的信号,所以我们也会继续在中国投资。”高齐飞说。
BI持续加码投资中国,是中国近年来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时期,我国推进经贸强国建设,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快形成,中国商品、中国投资、中国服务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商务部部长钟山9月29日在《人民日报》刊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必须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多作贡献。
国际要素资源“引力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9月22日发布的《2020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实现V型复苏的概率不大。报告称,今年全球贸易规模预计将缩水1/5,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下降40%。
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低迷背景下,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19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折合890亿美元,同比下降0.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8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4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折合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市为例,今年以来,利用外资也是逆势再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4.5%,二季度增长6.2%,7-8月增长7.3%,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同时,上海的总部经济加速再扩容,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家、外资研发中心12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754家、473家。
“十三五”时期,我们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特别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还包括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搏会等对外开放新平台等。
在第二届进博会上,BI和一家采购商签订了总额为2亿元人民币的药品采购意向,多个创新药品还在进博会后实现了在华获批的进一步“提速”。“BI将紧紧抓住进博会带来的机遇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和发展。目前我们确认未来五年将增资近4.51亿欧元。”高齐飞说。
钟山在上文中也表示,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不断提升,尤其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国际要素资源形成巨大“引力场”。
从外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16~2019年吸收外资合计达5496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2019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9%,2019年占比达27.7%,比2015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5。
京东数科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表示,从今年外资逆势流入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这其实为避免大规模产业外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争取更多跨国企业投资提供了土壤。
沈建光认为,展望未来,持续加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外资限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仍然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吸引投资、赢得更多跨国企业的合作,为应对逆全球化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亦有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了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2018年初,BI启动了“中国纳入”(China IN)项目,把中国患者纳入到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中来,以加快新药在中国的研发上市。
2019年年底,“中国纳入”升级为“中国关键”(China Key),由此,BI所有全球新药的一期到三期临床研究项目都将把中国患者纳入其中。BI也成为第一个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跨国药企。
“中国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基地。在人用药品领域,我们预计未来10年有71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将有潜力在华获批。”高齐飞说。
中国创新为全球
吸引BI在中国加码投资的,除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有中国快速提升的创新实力。
今年以来,BI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更多聚焦于创新:3月,宣布将数字创新实验室BI X的海外首个分支机构设在上海,以充分利用中国在数字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人才,加速开发治疗手段;7月2日,正式启动了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采用跨国药企中的首个“三合一”业务模式——集学术合作(跨边界研究)、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
其中跨边界研究主要是探索新兴科学、适应症和技术,业务拓展及许可则是通过授权许可交易,将与BI研发策略相契合的创新项目引入至BI全球研发管线。
值得关注的是,BI风险投资基金也首次将中国纳入投资范围。该基金是BI的战略投资基金,成立于2010年,规模3亿欧元,主要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早期创新疗法以及数字健康项目。
高齐飞表示,中国的创新环境在过去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医药和数字化领域方面,扮演着全球推动者的角色。在医药领域,无论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领域都发展得非常快。一个体现就是,创新药物维加特(尼达尼布)今年6月在中国获批了新的适应症——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这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的首次全球同步递交,与欧盟获批仅相距1.5个月。
这种创新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推动全球创新药中国同步,一方面也推动中国创新更多服务于全球。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根植中国,服务中国’(In China For China),更希望能够‘根植中国,服务全球’(In China For Global)。”高齐飞说。
高齐飞表示,在中国要成立外部创新中心,将着重于在人用药品方面为全球寻找一些新的机会。他同时表示,在未来三到五年,会看到在中国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服务于全球的医药行业。
“目前我们开足马力支持外部创新合作中心的工作,在中国已经有5个新的合作正在洽谈中。”高齐飞说。
转自: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