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垃圾分类,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费?后端怎么处理?
2020/10/11 10:10:1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被评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立法至今已实施一年。一年来,上海垃圾分类前端成绩显著,这些被努力分类的不同垃圾,在后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被评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立法至今已实施一年。一年来,上海垃圾分类前端成绩显著,这些被努力分类的不同垃圾,在后端又将如何处理呢?破袋后的湿垃圾究竟去了哪里?被分类的可回收物如何形成有效的闭环收运?又如何找到稳定的销售路径?强制垃圾分类,强制了前端老百姓垃圾的产出方式,但后端的情况究竟如何?前后两端又要如何对接才能让前端的努力不被浪费?《新闻调查》继续关注上海垃圾分类处理。
△新闻调查丨上海:垃圾分类之后
湿垃圾一直是困扰中国城市垃圾的头号难题。我国的湿垃圾最早与其它垃圾混合,采用填埋方式进行处置,渗滤液会污染地下水资源。焚烧则面临成本高、不划算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城市里,前端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是干湿分离,末端处置的重点则是如何资源化利用。
目前,上海已建成日处理200吨以上的大型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8座,还有2个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届时整个上海城市的湿垃圾将全部实现再生资源化处理。
闭环建立 湿垃圾不出虹梅
一直以来虹梅街道的湿垃圾都会被送往60公里外,上海最大的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进行处置。直到上海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实施之初,为了缓解上海市末端湿垃圾处置的压力,虹梅街道大胆提出了“湿垃圾不出虹梅”的管理目标。从此虹梅街道湿垃圾处置便成为上海市探索湿垃圾本地化处置的试点之一。
华悦家园共有住户近万人,是虹梅街道最大的生活社区。在配备湿垃圾处置设备之前,华悦家园现在的垃圾库房点经常会遭到附近居民投诉。当初即便环卫部门加大了对小区垃圾的清运频次,但对于有着近万人居住的华悦家园,一进入夏季无法避免地面临着垃圾发酵而产生难闻异味。
为了杜绝大型居住区内湿垃圾发酵恶臭、滋生虫害等二次污染问题,在垃圾分类开始后虹梅街道采用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了天微环保的这套垃圾处置设备。
上海市虹梅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长 吴文伟:这个机器每15分钟能处理一桶垃圾,那么这个小区的垃圾在这机器里,一天8小时,就能处理完成,湿垃圾也不会发酵,老百姓对垃圾异味的投诉基本没有了。
此后华悦家园便成为了虹梅街道探索湿垃圾本地化处置的试点之一。在华悦家园的四个垃圾投扔点每天早晚两次,都会有4位像这样的志愿者守候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垃圾桶旁。每天华悦家园28位保洁员,需轮流对小区70多桶近3吨左右的湿垃圾地毯式的二次检查。因为只有湿垃圾的纯净度越高,机器的使用寿命才能越长。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 蒲亚鹏:湿垃圾的本地化资源利用,对我们本地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清运环节,把分类和处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环保初体验 市民身边的湿垃圾“博物馆”
占地约350平方米的市民环保体验中心的建成,让虹梅街道湿垃圾本地化试点项目,正式形成“一区三点”的全新模式。徐汇区市民环保体验中心,不仅是上海唯一一家坐落在中心城区对市民开放的小型湿垃圾处置科普馆,同时这里还是虹梅街道全部湿垃圾的集中处理站。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 蒲亚鹏:你不能用固有的观念去看未来。垃圾站可以是很高大上的,垃圾站也可以出现在市中心,如果我们逆向思维的话,倒逼技术的发展,建立非常强的约束条件来倒逼技术创新。
徐汇区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它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便是“市民身边的湿垃圾博物馆”。去年6月1日,徐汇区市民体验中心正式对市民开放后,迎来了一批批社区居民。让他们最直观地看见自己投扔的湿垃圾如何通过科技变废为宝,如何物尽其用。
上海市虹梅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长 吴文伟:这个垃圾到最后还会反馈到这个小区,因为会变成肥料,小区绿化不用化肥了,对小区也是一种资源节约。
每天虹梅街道会有40一50吨新鲜的湿垃圾被及时的送到这里,在经过粉碎、脱水、脱油后,垃圾残渣会被拌入生物菌肥之后,装袋集中送往特定地点与农废混合进行堆肥。这样一来,前端湿垃圾被及时处理,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发酵;其次,脱水后实现了前端减量,运输成本大幅节约。一旦虹梅街道的湿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可以直接在上海周边的农庄进行小范围试用。
从城市百姓餐桌来 回城市百姓餐桌去
在我国,湿垃圾资源化的另一大困境便是——湿垃圾处置后的产品出路很狭窄。通过近一年的探索,虹梅街道湿垃圾的试点项目已经形成了“从城市百姓餐桌来,回城市百姓餐桌去”的资源化循环模式。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政府农业部门也会不定期对试点农场进行土壤抽样检测。
在农庄采访时,村民表示,目前市面上纯度高的有机肥不仅难买,价格也比化肥贵的多,一旦土地不用农药和化肥就需要投入更高地人力成本进行除草等日常养护。
在当下的城市,有机农业意味着高投入、慢产出。在上海市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实施的一年中,虹梅街道湿垃圾的纯净度和总量都有了质的变化,从2020年3月开始,日产湿垃圾趋于稳定。从虹梅街道尝试用湿垃圾堆肥开始,随着湿垃圾量的提升,上海周边目前已经有3000亩农田免费用上了虹梅街道用湿垃圾堆出的有机肥了。
“闭环模式”是否可复制?
虹梅街道试点探索的湿垃圾本地化处置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作为一种全新形式,不同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大规模湿垃圾处理厂,目前针对这类小规模湿垃圾处置点,国家没有出台相对应地整体环评标准,在当下如何对徐汇区市民环保中心的运转进行监管呢?
徐汇区市民环保体验中心作为试点项目,从投入使用开始,政府环保局和废管处便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按照当地园区企业的监管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单项环评。
经过两年多磨合,虹梅街道湿垃圾本地化处置试点项目已基本成型,不仅建立了湿垃圾小规模的“闭环模式”,同时也带给市民更直观地湿垃圾科普体验。但这样的试点模式,在上海以及中国的其它城市,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这需要时间给我们答案。
“两网融合”协同收运 “点、站、场”三级网络
航天新苑是虹梅街道里一个有着550户居民的中型社区,2019年7月,虹梅街道对航天新苑可回收物的要求,在上海市规定五分类的基础上升级为十分类,希望在这个小区对可回收物做更具前瞻性的试点探索。目前航天新苑处在试点的初始阶段,暂且只对保洁员做出可回收物十分类的要求。
去年上海垃圾分类开始之初,政府将前端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末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行了有效衔接,形成“两网融合”协同作战的收运模式,依托回收企业建立了“点、站、场”三级回收网络,创建了从收运到处置政府全链条监管的庞大可回收体系。
负责对虹梅街道进行上门回收的是上海际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年底的际霖环保是政府回收体系的“正规军”,目前上海“两网融合”体系中,像它们这样的“正规军”共有64家。在虹梅街道的各小区,上海“两网融合”体系每周会有两次,像这样派专人专车到各小区收购保洁员搜集的回收物品,同时也会根据小区大小,可回收物体量变化,进行随时调整。鉴于航天新苑是虹梅街道可回收物十分类的试点小区,上门回收的工作人员会更加严格地对十种不同类别的可回收物逐一检查后再称重、登记。
虹梅街道为了鼓励保洁员在前端对可回收物进行细分类,街道要求各小区尽可能因地制宜的为保洁员提供可回收物的暂存点,同时与各小区物业进行协商保留保洁员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也鼓励保洁员将可回收物售卖给“两网融合”体系进行额外创收。为了帮助航天新苑十分类的试点探索,街道出资给保洁员提供货架、分类箱等硬件设施。
前端出成绩 末端担亏损
自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开始,截至今年6月,全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日6813.7吨,同比去年增长了71.1%。对于垃圾分类前端而言,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对于末端两网融合的企业而言,前端这些飞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则是越发焦虑的企业亏损报表。
对于上海两网融合体系中的企业而言,目前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运输成本过高,他们不仅要把触角深入前端各个小区进行收运,同时也要分门别类地将可回收物送达末端不同的工厂进行处置,对于大多数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它们的处置工厂多不在上海,跨省运输带来的高额成本,使得价值本就不高的可回收物更加难以保本。
制定合理补贴 培育高新技术
早在2018年3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各区要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贴办法,保障可回收物企业获得用于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补贴。
针对目前两网融合体系中,企业不断亏损的现状,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也表示,政府在测算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合理补贴的同时,一边也在优化“两网融合”体系中“点、站、场”的城市布局,并对此出台相关标准;另一边也在加速建立“两网融合”体系与末端处置企业的对接体系。
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新科技环保企业落户上海,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能够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类利用、全口径统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