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1/3/17 15:36:19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0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尽管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但随着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如期实现,区域创新发展也在加快推进—— 京津冀协2020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尽管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但随着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如期实现,区域创新发展也在加快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加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人才共享”正在使整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
长三角收获了一揽子科创硕果: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形成基本框架;73项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成果在浙江形成;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在安徽问世……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步伐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建成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快车道:启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设立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5个;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表示。
国际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
2020年8月,全国首例磁共振实时监测颅内激光消融(LITT)手术在北京天坛医院顺利完成。这是国际前沿技术LITT于2007年获得FDA批准以来,国内首次开展的LITT手术,开启了脑深部病变微创治疗的新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手术使用的LITT系统由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华科精准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国产LITT技术已进一步成熟。期待中国自己的技术能够早日应用于国内的众多临床机构,为广大脑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先进、微创的手术医疗服务。”全程指导该例手术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建国教授表示。
越来越多如LITT技术一样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落地并投入使用,为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厚积力量。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2020年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始终保持科技创新活跃:1-11月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增长14.7%,部分重点互联网头部企业增长近1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新设立科技型企业7.6万个,比2019年增加近1万个,占全部新设企业的40.7%,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如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底气十足。
上海市委、市政府2015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如今,上海已完成这一目标,如期“交卷”:建成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该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到60.2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领域,上海具有龙头作用。”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表示,这需要上海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只有成为原始创新的高峰,整个长三角才能上升为创新产业的高原。
同时,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成效: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新注册港资企业1.3万家、澳资企业3280家;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为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6家省重点实验室,新设立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如今,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地位凸显,有力地辐射带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区域协同创新结硕果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使命之一。其中,协同创新合作便是一项重要内容。
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便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的受益者之一。该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物联网研发的科创企业,在人脸识别、智能防控方面有着技术优势。疫情期间,该公司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发团队之间的合作,合力开发了一款AI智能人脸识别设备。“我们和上海团队强强联手开发的‘快速识别+精准测温’产品在疫情防控中派上用场。”该公司董事长陈世久说。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综合能力和前沿水平最强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占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数万家高科技企业、占全国1/2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等。2020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发挥这一优势,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创新合作载体建设,合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合作跑出“加速度”。如,2020年6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科技部门签署《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共同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支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引领性平台。
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探索科研创新合作模式……2020年,随着一项项创新合作政策陆续出台,粤港澳三地科研人才、经费、设备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日益便捷,逐步构建起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目前,广东已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与港澳合作新建10家联合实验室;同时,完成了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吸引了8家香港科研机构、41位港澳科学家前来合作。
“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2020年,京津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截至2020年10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3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200亿元。
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
2020年6月10日,在重庆创业的谭殿杨,在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为他新开业的成都云端驿园区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功领取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这是成都、重庆两家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颁发的首张异地营业执照。“太方便了,没想到短短一天时间内就能异地领取到营业执照。”谭殿杨说。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2020年以来,川渝共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创新推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跨省户籍实现“一站式”迁移……随着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越来越多企业与百姓享受到了川渝“一盘棋”带来的实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特点。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个税优惠政策、货物通关、商事登记、资金流动、执业资格、食品安全等领域,粤港澳的规则对接全面提速: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广州期货交易所、跨境“理财通”等重大改革落地实施;与香港的“跨境一锁”覆盖珠三角九市,实现跨境车辆在两地海关全程快速通关;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超过1万家港资企业使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办理了相关企业登记业务;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52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122项改革创新经验……
从商品流通到要素流通,为促进区域内要素市场化配置,长三角各地在制度创新方面层出不穷,积极发挥制度创新策源地功能。其中,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与突破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一年来,形成了全国首个跨省域空间规划,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执行统一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的全国首创,实现“一个标准”管企业登记门槛准入,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管理、监测和执法“三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及示范区内的人才资质互认。
据悉,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项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政策。(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