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遇上传统渔业 一条鱼的“出圈”故事
2021/3/30 14:04:15 来源:浙江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原标题:物联网遇上传统渔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条鱼的“出圈”故事 早春,从空中俯瞰南浔区菱湖镇,交叉成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鱼塘,加上点缀其中的片片绿意,犹如一幅幅美丽原标题:物联网遇上传统渔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条鱼的“出圈”故事
早春,从空中俯瞰南浔区菱湖镇,交叉成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鱼塘,加上点缀其中的片片绿意,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鱼塘边,时不时有满载着鲜鱼的货车从这里出发,开往上海、杭州等地。
丰富的水产资源条件,造就了菱湖悠久的淡水水产养殖历史,全镇养殖面积达7.5万亩,近50%的农民以养鱼为生。如今,随着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农业,这里的水产养殖模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不,养了15年鱼的菱湖镇千丰村村民章敏荣,与中国科学院博士、物联网专家沈杰,看似很难有交集的两个人,如今因为养鱼,联系越来越频繁。
数字化、信息化如何赋能渔业?日前,我们走进这座千年渔都,探访一条鱼“出圈”的故事。
一部手机轻松养鱼
春日的午后,我们到章敏荣的鱼塘时,他正在旁边的小屋内陪3岁的孙女玩耍。
今年51岁的章敏荣,祖祖辈辈都以养鱼为生,他承包了40多亩鱼塘,相邻的4个塘内养着近年来热销的鲈鱼。“换做以前啊,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玩。”章敏荣抱着孙女笑着说道,“自从装了传感器,一部手机就能管住鱼塘了。”
说着,章敏荣拿出手机,打开一款名为“庆渔”的手机APP,鱼塘内的含氧量、水质、PH值等数据一目了然。“一旦含氧量过低,增氧机可以立即开启。”章敏荣一点按键,不远处的鱼塘内水花四溅,增氧装置开始运转起来。
望着眼前的场景,章敏荣感慨万千。15年来,他每天挑着饲料、穿着套鞋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往返喂食;每天夜里,还要不间断查看鱼塘含氧量,如果缺氧就立刻把水泵搬到塘边增氧……章敏荣的屋内放着一个闹钟,夜里按时响,提醒他每隔2个小时起来跑一趟鱼塘。这个闹钟,自2017年章敏荣见到沈杰改用手机“养”鱼后,就再也没有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闹钟已积满了灰尘。
说起沈杰,章敏荣和乡亲们都习惯称他为“渔博士”。1980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菱湖镇南双林村人。深知父辈养鱼艰辛,2016年他辞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一职,回到家乡成立了庆渔堂公司,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科技,全面驱动传统渔业的数字革命。
章敏荣至今记得,沈杰给他和近百位养殖户介绍物联网、传感器等这些新鲜词汇时的场景。“完全颠覆了传统养鱼方式,我们也是将信将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章敏荣在两个鱼塘内安装了传感器。也正是这次尝试,让他尝到了物联网养鱼的甜头。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物联网养鱼,沈杰的物联网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服务范围以南浔为中心,已辐射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覆盖了近60万亩的鱼塘。
数字渔仓高效匹配
其实,章敏荣感受到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半个月前,根据“庆渔”APP上发布的近段时间鲈鱼的均价,他将两个鱼塘内25吨鲈鱼卖给了沈杰的公司。章敏荣说,以前通过“二道贩子”卖鱼,经常出现赚不到钱的情况。如今和沈杰的物联网平台合作,价格还比市场高出了0.3-0.5元/斤。
章敏荣卖出的鲈鱼,不是立即流入市场,而是被运至位于菱湖镇永福村的“数字生态渔仓”。
在这个140亩的生产基地里,我们看到几名分拣员正穿着下水裤,站在塘中熟练地分拣鲈鱼,他们已很有经验,手一掂就可以估出分量。“这是今早从好几个养殖户塘中运来的,根据电商要求,分拣出八两到一斤的鲈鱼12.5吨,不够规格的鱼要放到待拣区域。”沈杰告诉我们,在实现智慧养鱼后,他和团队又不断完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增加了近一周商品鱼市场价格走势、可售出商品鱼市场对比、近3个月苗种投放市场对比等分析数据,并结合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物美超市、永辉超市等供应链合作商的采购需求,通过“数字渔仓”对商品鱼进行检测、分拣、暂养优化,从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帮助渔民卖好鱼、卖好价。
正是有了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让沈杰掌握了上万农户的养殖数据,从而高效匹配下游的订单要求。
这几天,章敏荣还是会每天打开“庆渔”APP,看看鲈鱼的价格趋势,他的鱼塘内还有25吨鲈鱼要出售。“以往,卖鱼行情要去镇上问一问,现在可以随时查看鱼价,选择最佳卖鱼时间。”
打造“数字渔村”模式
走进庆渔堂公司,沈杰指着渔业大数据平台监控大屏说:“这是我们正在打造的安吉天荒坪镇余村、德清下渚湖街道和睦村两个渔仓,未来,暂存能力将大大提升,可实现更加快速、高效的供应链匹配。”
沈杰说,目前养殖户的经营主体存在小而散问题,南浔拥有水产养殖面积18.9万亩,他们目前所服务的鱼塘有6.5万亩。为了更好地向养殖户推广数字化,实现物联网模式下的智能化、生态化、规模化生产,他们最近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以村为单位,建立起养殖信息多维度实时获取技术体系与数字化应用服务,打造“数字渔村”。
何为“数字渔村”?沈杰以菱湖镇费介埭村为例给我们讲解。费介埭是菱湖的养鱼大村,拥有鱼塘6000多亩,在打造“数字渔村”过程中,全村鱼塘的智能基础设施将由村集体出资建设,数字化服务由公司提供,而农户租下就可实现“拎包”养殖。
“通过这样的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广数字化在渔业上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服务平台的连接,可实现养殖户、政府部门、产业链企业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点开模拟设计好的“数字渔村”大屏,我们看到,该村养殖鱼种比例、价格趋势、商品鱼去向、养殖户相关信息等一目了然。这一系列的数据,将更加科学地指导村庄进行鱼种统一规划以及产销匹配。沈杰说,他们做过测算,“数字渔村”的打造,不仅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以上收入,还将串联起农资贷款、渔业保险等创新型“客观信用服务体系”,助力金融赋能农业发展。
(记者 吴丽燕 共享联盟南浔站 徐家辉 陆志鹏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