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石化:新中国炼油化工从这里走来
2021/4/2 11:13:15 来源:工人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塔耸蓝天舒画卷,管撑浩宇梦魂牵。”在黄河上游的“臂弯”里,怀抱着这样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从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从炼“争气油”、产“第一胶”到一次“塔耸蓝天舒画卷,管撑浩宇梦魂牵。”在黄河上游的“臂弯”里,怀抱着这样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从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从炼“争气油”、产“第一胶”到一次次填补中国石油化工空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到改革开放时期脱胎换骨、转型发展、改革重组,成为国内一流综合性炼化生产企业,兰州石化公司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历程,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缩影。
63年来,一代又一代“兰州石化人”累计生产橡胶、催化剂等各类化工产品超亿吨,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77个第一。兰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汝新说,“迈向‘十四五’,兰州石化锚定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的战略目标,将不断提高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持续力,确保企业始终充满朝气,为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开好局、起好步。”
荒山滩涂上崛起的石化城
走进兰州石化,就如同翻开了我国石油化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国民经济迫切需要炼油化工产品。195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向中央提交的《关于西北石油勘测研究结果和开采意见的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开发西北石油和在兰州建设炼油厂的设想。
1954年春天,中央正式批准炼油厂建设在兰州西固瞿家营;氮肥厂、合成橡胶厂建设在西固钟家河。从此,兰州炼油厂、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作为兰州石化的前身,进入了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
95岁的原兰化公司老领导、离休老干部赵文秀记得刚到兰州时的情景:“那时,这里是一片荒山滩涂,大家人拉肩扛,24小时奋战,不停歇地建厂。”
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后为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兰炼人攻坚克难,炼“争气油”、炼“爱国油”。88岁高龄的原兰炼老领导、离休老干部胡玉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激动:“按下启动键后,马达转动起来,原油进入了管道,我们欢呼雀跃!”
1957年9月,兰州肥料厂(1956年2月,原重工业部批复文件中定名兰州氮肥厂为兰州肥料厂)与兰州合成橡胶厂合并为兰州化工厂(后为兰州化学工业公司)。 1958年11月,兰化建成投产。1960年5月20日,兰化生产出我国第一批丁苯橡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被誉为国产“第一胶”。从此,西北大地上诞生了现代化炼油、橡胶和化肥工业企业,为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书写了“精彩一笔”。
1960年,兰炼首次生产出95号航空汽油。1961年,首次生产出1号航空煤油。1962年,首次生产出20号航空润滑油。1963年,兰炼研发干法尿素脱蜡技术,被誉为石油炼制技术的“五朵金花”之一。
哪里有石化,哪里就有兰州石化人
在兰州石化的卢朝鹏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劳模卢朝鹏正在仿真室里忙碌。在不久前,这个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1992年从兰炼技校毕业后,卢朝鹏当上了一名炼油操作工。从那时起,装置里大大小小的设备,他一台一台地学,成百上千的管线,他一根一根地摸,在工作最初的4年里,就记下了50本学习工作笔记。之后多年,他一直奋战在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的重油催化联合生产装置上,他带领的班组曾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称号,10多人成为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20多人成为技术管理骨干。
2016年6月,卢朝鹏当选为甘肃省总工会副主席,这也是甘肃省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副主席。此后,不论是调研走访,还是交流学习,他总是穿着中国石油工服。几年来,他从技术工人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有关技术工人成长、技术创新扶持、安全环保措施落实等建议和意见。他说,“我是来自基层的一粒种子,我是一名联系职工群众的服务者。当我的意见被采纳、被实施,我内心感到充实和幸福,因为我是兰州石化人。”
“哪里有炼厂、哪里就有兰炼人,哪里有化工、哪里就有兰化人。”这句话也是石油化工人才摇篮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广东茂名开发页岩油。为了支援茂名,从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抽调了60名技术干部和技工。由此开始,凡国内新建炼油厂、化工厂,兰炼、兰化必派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1958年至1985年是“两兰”向外输送人才的高峰期。“两兰”支援国内新建石化企业超500人的有北京东方红炼油厂、齐鲁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等。
据不完全统计,兰州石化共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各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输送了2.6万多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遍布29个省区市。
砥砺前行的石油赞歌
1958年9月18日,新中国第一批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成品油从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汩汩流出。消息传开,全国人民奔走相告。兰州石化人在一穷二白的戈壁滩涂上,硬是用人拉肩扛的钢铁意志干出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石油赞歌,正式拉开了兰州石化一路砥砺前行的大幕。
兰州石化走过的60多年峥嵘岁月,时时展现出一往无前的无畏探索,处处彰显了顽强拼搏的坚韧毅力。历经时光磨炼,凝结积淀出自强不息的“砂子炉”精神、艰苦奋斗的“扁担”精神、苦干实干的“铁梅”精神、兴业报国的“三航两剂”精神、敢为人先的“四出”精神、追求卓越的“三精”精神……
一代代兰州石化人中也诞生了许多中国工人阶级的榜样,“发明大王”罗学信、“降虎英雄”董松江、“石化工匠”卢朝鹏、“技术大拿”汪艳侠、“乙烯炉王”孙青先等名字都与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国工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发奋图强的干劲和不畏艰辛的毅力。
走进今天的兰州石化,“铁梅的故事”依然被职工们津津乐道。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兰炼运销处原油车间159卸油台是出了名的苦、脏、累岗位。这个车间的31名年轻女工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地组成了女子卸油班。1974年的一天,栈桥上来了一批罐车,姐妹们迅速开始卸油。突然,一根卸油皮管被崩掉,原油瞬时喷出,周树兰、易成美、冯珠珠等见状,勇敢地冲上去,用身体封堵喷涌的原油,“油龙”终于被降服了,可她们除了洁白的牙齿,全都变成了“黑油人”,大家都称她们是“黄继光式”的卸油工。
铁梅卸油班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铁梅卸油班的精神薪火相传,油品储运厂62泵房女子岗、建设公司天车班、动力厂“五朵金花”等一批女子班(岗)都成为传承这种精神的生动再现。
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爱忠说,今年是兰州石化迈向“十四五”新阶段,每一名兰州石化人都将持续锻造守正创新、舍我其谁的企业风骨,激发精耕细作、开拓创新的企业智慧,汇聚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企业力量。相信兰州石化一定能在新征程交出一份不负于党、不负于祖国、不负于人民的成绩单。
记者 康劲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北京推出清明节红色主题游线路
- 下一篇:推广科学种植,高原上长出“金果果”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