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冲刺进行时 科学备考方能稳操胜券
2021/5/12 16:09:2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日夜拼搏,岁月不凡,距2021年高考已不足30天,广大高三学子们正满怀奋斗和希望的心情奋笔疾书,迈入最后冲刺阶段。 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方案,继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日夜拼搏,岁月不凡,距2021年高考已不足30天,广大高三学子们正满怀奋斗和希望的心情奋笔疾书,迈入最后冲刺阶段。
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方案,继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后,今年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等8省市也将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迎来新高考首考。
此外,每逢备战高考的关键节点,部分考生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导致测试成绩起伏不定。有关专家提醒,在此最后的复习阶段,高三同学、家长及学校需要各方协同发力,注意调节考生心理状态。只有科学、精细地做好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工作,才能用最佳状态迎接高考,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高考改革不断探索
近日,我国多省市相继公布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上涨的高考报名人数以及“3+1+2”新高考模式,都让2021年的高考备受关注。
2019年4月23日,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相继发布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稳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并明确于2021年,初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重点改革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年,第一批试点上海、浙江成功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帷幕,接着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平稳落地,加之今年首考的第三批试点,全国已有14个省、市、地区顺利开启高考改革。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中发展。教育学专家程璐表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较以往的高考模式,第三批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在选考科目、评价方式、录取模式等方面都做出较大调整,逐渐打破对学生能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传统方法。
根据《方案》来看,今年8省份将采用对高中生选科与高考志愿填报影响深远的“3+1+2”模式。其中,“3”指代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1”代表考生需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2”指考生要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其2。
程璐指出,这种高考新模式将产生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考试科目从“套餐”变为“自助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科目的积极性,尊重考生的兴趣,且更加符合高中生的成长以及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
此外,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高考还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社会的“稳定器”。今年2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会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进一步明确,要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格审核考生的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而为了巩固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教育部还在今年4月作出整体部署,明确2021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确保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报考条件、招录办法等相关政策保持不变。
备考阶段心理调节是关键
1977年,570万考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考场,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发生深刻转折。自此以后,我国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为跃升成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奠定坚实基础,也对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较2018年的3833万人规模提高4.4个百分点,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正持续扩大。且从今年多个省份陆续公布的高考报名人数来看,高考报名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但与此同时,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部分考生也难免产生出焦虑情绪,如何将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效益最优化,成为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复读生小张,在提及去年参加高考时的感觉,更多的是惋惜。他告诉记者:“不知为何,考场上做不出的题目,过后感觉也并不是那么难,真是可惜。”
张同学的经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程璐指出,平时驾轻就熟的试题,在考试当中却被暂时性遗忘,此类现象被称作“舌尖效应”,在考生中较为普遍。最好的调试办法,莫过于平时扎实地做好基础知识复习,回归课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清点,尤其还要结合考纲、考题以及资料,理清知识脉络,知识层级,知识广度、深度,通过创建有效的检索体系,才能在需要运用知识答题的时候,准确、及时地提取信息。
对于具体复习方法,多位教师在采访中建议,考生可以准备专门的考前笔记本,分专题抄录或剪贴易错知识点、常考知识点、热点素材等。并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制定细致的学习计划,在明晰自身优缺点的前提下,扩容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收起患得患失之心,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天复习工作。
“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考生如果遇到陌生题型,也不要慌张。”高级教师李婧认为,从近几年的试卷分析来看,新题型一般难度都不太大,所谓的“新”主要是形式和表述上的新颖,考查内容依旧是平时复习过的相关知识。此时就要仔细把题目中的大量信息、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并做出冷静的判断,仔细分析。
另一方面,就高考而言,不仅仅凭借考生一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等多方的支持,不要过分施压,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激发考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应减少不必要的外界琐事信息干扰,以稳定学生情绪,保持正常的复习备考进度与节奏。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培训机构打出诸如“把握最后20天,掌握提高100分总分,提升单科20分诀窍”的广告噱头。这正好契合家长慌乱、无助的心态,进而选择各种昂贵的课程,以期望在高考最后阶段,实现奋力一搏。
李婧指出,目前阶段,学生的成绩基本定型,所有结果都是之前努力的集合体现,即使某单科成绩会稍微上浮,但总体分数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飞跃。相反,在最后阶段,高考的意义不只是对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更是一种心理战,因此,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刷题,用最好的状态面对考试,才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途径。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