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走过的地方:绿了,富了,正在走向生态文明
2021/11/4 0:18:3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纳入全省生态扶贫的重点工程,坚持优先向贫困地区、贫困县倾斜,任务占比94.4%,涉及37.7万农户151.6万农民,为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新一代人正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红色扎西种竹人
很多人认识扎西,是因为中央红军曾在这里开过一系列著名的会议,史称“扎西会议”。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扎西是赤水河的源头地区之一。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扎西河,源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
今年7月,我跟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组织的采访团,到云南各地采访。第一站就来到了扎西镇。
方竹是威信县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也是威信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今年40岁的王兴江是威信的退耕还林大户,也是威信兴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栽种方竹总面积3800亩,其中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有1000亩。
“我是2008年退伍的老兵,回到家乡,发现这里的土地大量闲置,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昔日热闹的村庄显得萧疏落寞。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发展一项事业,把人气重新聚拢起来,把村子振兴起来。”王兴江说。
“2014年9月,我去了一趟盐津县。盐津县是方竹产区,正值方竹出笋,我走进竹林一看,嚯,好家伙!每平方米土地冒出几十株嫩笋。一打听,方竹笋材两用,效益好!内行人指点我说,斑鸠村土壤好,水分足,海拔1300-1600米,特别适合发展方竹,我心头豁然开朗,下决心发展这种竹子。”王兴江追忆当年退耕还竹的缘起时,眼里还闪烁着光芒。
发展方竹产业并非一蹴而就。起初,老百姓种竹积极性不高。直到首批营造的竹子产生了效益。村民们眼见为实,才积极跟进,连房前屋后都造上了方竹。
在退耕还林的推动下,威信县的方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方竹等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建成连片方竹基地11个,种植方竹规模达54.2万亩。
据县林草局局长介绍,威信县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0%,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
以红色文化为底、绿色文化为基,林业科技为笔,结合民族文化,威信人民正在描绘一幅美丽新画卷。
娜姑镇的石榴熟了
我们来到娜姑镇时已是下午6时。站在山头,满眼都是石榴树。会泽县林草局局长张元周说,眼前这片石榴也许是全国最大的连片石榴林,一共2.1万亩。为了预防病虫害,果农为石榴果套上纸袋,远远看去,像一个个灯笼,在夕阳照射下,微微泛着白光,煞是好看!
正值石榴成熟季,扒开果皮,就看到鲜红的果肉。
“这里生产的石榴叫软籽石榴,果大色艳,颗粒饱满,肉厚多汁,深受市场青睐,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张元周说,“全县共发展石榴8万亩,其中娜姑镇5.3万亩,占比达66%。”
“目前,镇上的石榴有3.8万亩已挂果,2万多亩进入盛果期,产量约4.6万吨,今年可实现产值6亿元。”张元周补充说。
不言而喻,娜姑镇石榴品牌的形成,离不开退耕还林。全镇共实施退耕还林1.3万多亩、陡坡地治理工程2000亩,共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4年以来,退耕还林为全镇石榴产业提供政策补助资金2100余万元。
“传承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发扬泽世担当、汇智图强的会泽精神,我们正在谱写会泽生态建设新篇章!”当地一位干部说。
“森林环绕的村庄”
我们来到红军长征途经地、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的金沙江畔的拖布卡镇。
拖布卡源于彝语,意为“森林环绕的村庄”,但这里的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近年来的大力修复,目前森林覆盖率为32%。
我们首先来到金沙江畔的树桔渡口。1935年5月6日,红九军团从这里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
树桔,彝语为“种稻谷的地方”,是金沙江边的一条狭窄的河滩地,它的对面就是四川的大凉山。这里属于乌蒙山区,连绵不断的群山巍峨耸立,直逼云端。很难想象,当年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翻过这些崇山峻岭的。
树桔村的村主任当过兵,是1980年后生人,他说,自小在金沙江里钓鱼摸虾,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
这个村地处白鹤滩上游,全村共有1800人。
“全村新一轮退耕1491亩,涉及8个村民小组237户83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发展芒果、桃子等产业,其中种植芒果700多亩,已有527亩挂果,年产量15吨、产值9万元。”说起村里的情况,村主任如数家珍。
谈到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村主任说,金沙江水变清了,野鸡野兔也屡见不鲜,最近还发现了七八只猴子。
有人问:“现在村里最大的事是什么?”
“是乡村振兴。”他不假思索。刚刚摆脱贫困的树桔人,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金沙水拍,昼夜不停,它见证了红军长征以来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走在新长征路上
在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刹马小组,我们拜访了返乡创业青年邵星文。
2018年,他在300亩退耕还林地上栽种冬桃和苹果,如今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纯利润近5000元,每年仅支付村内农民工工资就70多万元,直接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以退耕地为依托,他将经济林果发展到1200亩。在他的带动下,附近3个村民小组300多户农户也发展林果300亩。
“退耕还林一举多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又调整了农业结构,还培植了后续产业。”区里的一位干部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云南省的生态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云南省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2000年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257.99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444.06万亩,任务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夏留常说。
成效显而易见: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44.29%提高到2021年的65.04%,工程每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896.58亿元,相当于云南省同期生产总值的6%。云南省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林771.3万亩,涉及核桃、澳洲坚果、花椒、板栗、柑橘类等65个经济林树种。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纳入全省生态扶贫的重点工程,坚持优先向贫困地区、贫困县倾斜,任务占比94.4%,涉及37.7万农户151.6万农民,为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新一代人正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高立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线上培训助力非洲延伸竹藤产业价值链
- 下一篇:林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