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2021/11/17 14:40:16 来源:同花顺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再到市场开拓、产生效益和投资回报,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既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规避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因此,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创新发展和助推支持,活跃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一个着力点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和扶持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是我国现阶段融资体系的基本特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机制向各类实体企业提供了绝大多数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都有旺盛的融资需求,但在融资条件、风险特征和信用水平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作为支持科技创新和科创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完善创新支持体系,提高服务科技创新的质效。一是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和健全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建立绩效考核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效显著的分支机构,在绩效考评、资源分配中予以倾斜;制定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制度实施细则,营造“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政策环境。二是创新授信模式,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向更加注重企业资信状况、交易数据、资金流向、供应链等的多维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转型。三是创新信贷产品,推出更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并持续完善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贷款产品,提升中小企业用款便利性。
着力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从许多国家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经验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是满足企业创新活动融资需求的有效路径。发挥好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机制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作用,既可以使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分享高收益,又可以利用股权的分散化和流动性特征促进投资风险共担;既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仍然偏低,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健全直接融资体系,统筹协调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布局。强化科创板的“硬科技”特色,重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推进科创板及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制度,着力构建高效服务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体系。根据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科技型企业股权债权融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和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行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引导投资机构聚焦企业科技创新开展业务,持续加大对在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注重以科技手段促进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创新也需要科技助推。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服务,需要加强现代科技运用。一方面,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产业链,通过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服务模式的优化和金融职能边界的拓展。金融科技能够有效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数量和成本制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效率和精确度。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依法合规开展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发挥科技手段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数据信息更为准确且可追溯,有助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整合中小企业贷款记录、消费记录和支付信息等历史数据,为银企之间搭建一个更为透明的信用体系,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甄别能力和量化风险的精确度,有效解决金融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