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31省区 2023年有哪些储能相关规划?
2023/2/8 18:09:29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3年1月,全国31省、自治区陆续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的工作并明确2023年以及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 其中,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新能源汽车、2023年1月,全国31省、自治区陆续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的工作并明确2023年以及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
其中,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等被列入多省2023年工作重点。
广东
2023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加快推动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福建
加快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推进漳州核电1-4号机组、福厦特高压、智能配电网、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
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支持宁德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加快“电动福建”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低碳城市、园区、社区试点,加大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等推广应用力度。
云南
加快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实施一批源网荷储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原油加工和页岩气开发,积极推进“减油增化”,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建立煤电电能量和调节容量市场,健全新能源和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电力现货试点。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加快新能源项目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力争新开工1500万千瓦。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力争产值三年翻三番。
四川
加快《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用好电力建设利益补偿和激励政策,大力推进水风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比例化统筹配置新型储能,力争今年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3亿千瓦。
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增收。
重庆
2023完成能源投资400亿元,重点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电厂环保搬迁、两江燃机二期、永川燃机热电联产、合川双槐电厂三期及万州、涪陵、江津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加快重点区块页岩气开发,实施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加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以上。加大产业投资,推进化合物半导体等项目签约落地,推动奥松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项目开工,加快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等项目建设,促进万凯聚酯材料扩建等项目投产。
加快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密接驳公交、小巷公交,增设停车场、充电桩、公厕等配套设施。
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速建设长安、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配套项目,一体规划建设运营“充储泊”设施,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
浙江
在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中明确: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长三角海上风电基地、全国油气储运基地,推进新型储能建设,统筹发展清洁高效火电,形成“两交四直”特高压入浙通道,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体系,推动企业用电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供应安全可靠、企业用能成本稳中有降,推进电源、电网、储能、天然气管网等现代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87个,完成能源领域投资6000亿元。到2027年电力总装机1.68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3%;天然气国家干线下载能力达到350亿方左右;LNG接收中转能力达到4000万吨/年左右。
陕西
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全省规划发电量2900亿千瓦时、增长7.4%,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总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新开工煤电项目1000万千瓦以上。推进陕煤煤炭分质利用二阶段、国能CTC后续工程、榆林煤制清洁燃料等重大项目,大力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西安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宝鸡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支持西安、汉中加快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支持榆林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区。推进比亚迪扩产、先进光子器件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动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各式储能项目。
综合施策推动经济质效提升。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陕汽重卡扩能、隆基单晶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比亚迪零部件扩产等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2.7%,陕北至湖北、神府至河北南网、渭南三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装机量新增270万千瓦。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全年外送煤炭近5亿吨、电量600亿千瓦时。
山西
未来五年,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加快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建设风电光伏五大基地,支持大同市抓好风光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力争开工5个以上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2座新能源汇集站建设,发展移动储能。扎实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开展虚拟电厂试点示范。
新建公共充电桩3万台。
山东
2023年能源方面,加快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烟台港至裕龙岛输油管道,开工6个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新基建方面,支持济青建设国家E级超算中心,累计开通5G基站20万个、确定性网络1万公里以上,争取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
抓好能源保供。加快山东能源唐口储煤和华电青岛、华能泰安重型燃气机组等项目建设,建成三峡庆云二期、华润财金东营新型储能项目。健全油气产供销体系,增强储备调峰能力,争取煤炭、原油产量分别稳定在8600万吨、2100万吨以上,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30亿立方米。抓好发电机组运行管理。扩大“绿电入鲁”规模,接纳省外来电1250亿千瓦时左右。
加快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宁德时代新能源、天辰齐翔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推动绿色化转型。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开发绿色产品100个以上。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力度,整合锂电、动力系统、整车制造等资源,尽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青海
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着眼助力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高质量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继续扩大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科学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加快建设羊曲、龙羊峡、玛尔挡等以水电为主的新能源调控基地,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
稳步打造零碳电力系统,持续开展全网绿电行动,推进“青电入豫”配套工程建设,做好第二条外送通道前期工作。
加快建设零碳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以新能源发电成套设备及关联设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积极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更好发挥青海清洁能源“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独特优势。
合理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材料、储能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
宁夏
2022年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宝丰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等20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中环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穆和独立储能电站、润阳科技园等338个大项目建成投产。
五年来,宁东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油、煤基烯烃生产基地,居全国化工园区第五位,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加快建设。
2023年,大力实施能源保障提质升级行动。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绿能开发,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抓好10个大型风电水电基地、11个光伏园区建设,新增新能源装机300万千瓦,占比达到50%,绿氢产能达到2.5万吨,全面强化煤电油气产运供保障,为宁夏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积极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等基础性消费,加快改善大循环、畅通微循环,新建一批疏堵路、停车位、充电桩等。
辽宁
2023年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徐大堡核电及清原、庄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发展氢能产业,建设北方重要氢能产业基地。加大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拓展力度,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东北区域能源交易中心。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消费新增长点。
今后五年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矿产储备、供给和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强省。
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办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紧紧依靠创新塑造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吉林
2023年做大做强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设备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启动实施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着力补齐智能、高端、安全农机装备短板。
大力推进能源产业“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清洁型电源、友好型电网、灵活型负荷、主动型储能”为主体的吉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陆上风光三峡”新开工风光发电装机719万千瓦。“山水蓄能三峡”重点抓好1040万千瓦在建及纳规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1-2个项目。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动“多能互补”模式发展。支撑性保障电源重点建设4座燃气电站。“大电网”工程着力谋划吉林电网“四横四纵”主网架构,强化500千伏电网结构,完善220千伏线路布局,构建辐射东西方向的坚强电网,提升东西互济和新能源送出能力。绿电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在建负荷项目建设,推动协议项目签约落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吸引用电大户落户吉林。开工建设新型储能设施20万千瓦以上。
新疆
有效释放能源资源潜力,以煤炭为基础、油气为关键、新能源为方向,全面推进新时代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疆电外送”配套煤电和疆内支撑性煤电项目建设,力争“疆煤外运”8800万吨、“疆电外送”1300亿千瓦时。加快推动现代煤化工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哈密国家级现代能源与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构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发电、输变电、储能设备制造发展,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
江西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行动,健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机制,有序发展风光发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电源等清洁能源,培育壮大低碳产业。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建设,打造一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
打造有色、电子信息2个万亿产业,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纺织、食品、锂电新能源6个五千亿产业。
支持上饶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光伏新能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宜春争创国家级锂电新能源集群,深化新宜吉转型合作示范区建设。
河南
2023年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三门峡灵宝、济源逢石河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
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推动上汽新能源二期、奇瑞新能源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推动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产业尽快成规模,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到2025年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5G基站总数突破18万个。
湖南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绿色制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储能产业。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着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岳阳乙烯炼化一体化、株洲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衡阳建滔化工产业升级、湘江新区中联先进智造基地、长沙比亚迪和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三一株洲智造基地、邵虹基板玻璃、涟钢冷轧硅钢、望城德赛电池储能电芯、宁乡楚天科技生命科学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项目。
贵州
2023年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优化“一核两区”布局,加大重点园区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已建成项目加快释放产能,加快构建上中下游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体系,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00%以上、总量突破1000亿元。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做好能耗“双控”,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不低于80%,实现营运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北京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在卫星互联网、氢能等新兴领域拓展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优质项目建设。在公交、环卫、出租等重点行业推广新能源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上海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450项。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天津
2023稳步推进“双碳”工作,深入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建设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有力有序推动“双碳”目标落实。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新增公共充电桩2000个。
河北
今后五年,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塑造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形成“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提前实施“十四五”后期项目,加快曹妃甸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推动邯郸高纯电子气体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达效,确保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00亿元以上。制定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着力提振居民消费。培育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
黑龙江
新能源建成装机规模2500万千瓦,支持地方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加快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发展。
加快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健全落实新增限额以上企业奖励政策,力争新增纳统企业500家以上。
加力发展绿色能源,打造哈大齐新能源产业带,建设东部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伊春五星等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
江苏
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500千伏过江通道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支持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有重点、分梯次推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安徽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
通过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突出“芯车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光伏突破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
湖北
夯实产业支撑,加快武汉中航锂电、襄阳比亚迪、宜昌欣旺达、荆门亿纬动力、孝感楚能新能源、十堰万润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能源保障,加快鄂州电厂四期、随州电厂建设,着力推进咸宁大幕山等11个抽水蓄能项目、华润仙桃等10个百万千瓦级“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等25个重大项目,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大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
广西
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建设,投产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号机组、广投北海二期3号机组等电源项目,以及500千伏新江站等电网项目,开工广西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新建成5G基站2万座以上,加强停车场、加氢站等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汽车充换电网络,推进充电设施进小区进乡镇,新增充电桩1.5万个以上。
抓好能源电力保供,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加强“铁公水机”运输调度,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开展碳达峰示范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电力供应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并网。
发挥沿海沿江优势,加快发展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和材料产业。
海南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强化链条式培育、集群式发展,推动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通航飞机等重大项目投产,开工建设中德绿色高端新材料海南示范基地、聚碳酸酯二期等百亿级项目。
接续推进标志性工程。完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完成第一期勘界立标。新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保持全国领先,加快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建设。
甘肃
扎实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项目。
放大能源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国家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实施我省“十四五”第二批风光电项目,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建设陇电入鲁、核准开工陇电入浙工程,做好酒泉外送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鼓励大型工业企业有序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酒泉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金昌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基地、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供应基地。
内蒙古
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要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并网装机2500万千瓦以上,建成拓展场景应用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
西藏
挖掘“双潜能”。牢牢把握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定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潮流趋势,将发展潜能转换为发展动能。
挖掘清洁能源潜能。坚持水光风热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开发,以清洁能源产业为支柱,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碳汇能力,探索推进碳汇交易。清洁能源外送能力突破500万千瓦。(北极星储能网整理)
转自:中国能源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