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产业的前景改变检测技术需求
2014/3/24 18:13:2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纺织产业的前景改变检测技术需求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51kg/人·年,占16.4%;家用纺织品41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45kg/人·年,占16.2%;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18.53kg/人·年,占67.4%。以此推算,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的80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全球人口暴增(2009年1月联合国发布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92亿,2011年2月修改为94亿,2013年6月修改为96亿),那么全球的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种粮食也可能不够养活96亿人口,粮食的供应将会非常紧张。天然纤维无论是棉花、麻,还是用于养羊的草场,或是养蚕用的桑树都将不能再用耕地,只能采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
其次,合成纤维依托的石油化工原料渐趋枯竭,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改用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和废弃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作物废弃资源(如喂蚕余下的桑条、榨糖后的甘蔗渣、麻杆芯、玉米杆等,利用起来开发再生纤维素纤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利用新的生物质资源(竹材、海藻、蟹壳、虾皮、植物蛋白、细菌蛋白等)。
第三,废弃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将大幅增加。要充分利用废弃纺织品再生(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废弃纺织品再生纤维进入市场并获得消费者认可,中国已经做了10余年的工作,但仍需努力),开发新型高性能和新功能纺织纤维,包括用化学纤维“超越、仿制、代替棉纤维”。
第四,纺织纤维原料新品种将大幅增加。利用各种新技术培育纤维新品种,利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天然纤维,形成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各种棉、麻、养蚕的桑树以及新开发的木棉纤维、牛角瓜纤维、莲秆纤维等。另外动物纤维中,我国也在最近7年中开发出了3种利用动物褪毛收集的动物绒(狐绒、乌苏里貉绒、羊驼绒)。
第五,产业用纺织品品种及应用将拓宽。产业用纺织品分为16大类: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土工用纺织品、结构增强用纺织品、建筑用纺织品、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绳线带类纺织品、包装用纺织品、文体与休闲用纺织品、工业用毡毯类纺织品、篷帆用纺织品、合成革用纺织品、隔离与绝缘用纺织品等。这些纺织品都要用到许多种高性能、新功能、特种纺织纤维。
今后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是什么呢?
随着检测项目迅速增加,任务量大量增加,难度也显著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用及家用纺织品及其原料的功能要求不断迅速扩展;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保护健康及卫生防护要求提升;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进入实施阶段;产业用纺织品结构和功能要求特殊应用大幅铺开,应用领域不断增长;纺织产业继续扩展,产业升级转型工作任务艰巨;检测工作的产业服务化逐步展开,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检测及生产工艺技术服务进入新时代;国际竞争加剧,各国试验方法标准的统一国际化进度迟缓。
当前检测项目迅速增加,如对高性能纤维检测要求: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高速(冲击)拉伸和压缩(“侵彻”;800m/s)(霍普金森拉杆和压杆);低模量(弹性纤维、蜘蛛丝纤维);耐高温(185℃~200℃);耐低温(-160℃);耐化学腐蚀(酸、碱、双氧水、臭氧);低摩擦,高摩擦,低磨损;绝缘,导电,导光,导磁;迷彩隐身(紫外、可见光、红外、雷达波、变色);过滤效率。
对新功能纤维检测要求:低回潮率;高回潮率;吸湿;导湿,排汗,快干;防水,防油,防污;保形,抗皱;抑菌,抗菌,杀菌,防臭;高色牢度(湿摩擦、汗渍、紫外);透气,透汽,透水量及阻力;遮蔽性,双向遮蔽透视性;隔热,保温,凉爽;防电磁辐射(中频、高频、超高频);抗静电;抗射线(中子);防磁力线;红外辐射;负氧离子释放量;微型传感器(体温、脉搏、心电图、脑电图、血压、血糖、血脂)及发送系统。
对环保、安全方面的检测要求: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农药、工业药剂、添加剂、催化剂、吸附物);各种有害生物、细菌、病毒防传染,传染病流行监测;绵羊毛、山羊绒的布鲁氏杆菌等;黑心棉检查;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是否经过消毒清洗等。
当前许多纺织品大量采用多纤维混纺,纤维品种认定困难,许多标识吊牌使用商品名,从吊牌识别商品名已不可能;不少纤维品种识别困难;纤维变异使传统标准失效。
检测工作为产业服务化任务正在展开,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没有检测系统和技术分析的工具和人才,检测机关延伸服务化已开始成为新世纪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基本重点。检测项目种类多、检测仪器品种多、特性差异大、指标复杂、判断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将进入检测工作的新时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智能硬件:传统消费电子厂商转型新机遇
- 下一篇:纺织品行业整装待发 涌入移动时代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