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国乳业市场行情走势分析
2015/1/16 21:31:4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这一年,中国一扫120年前的甲午厄运,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在走上正轨。在这样昌盛的国势面前,大家关心的都是钓鱼岛、APEC、南海等等,乳业成了小事,少有人关注和反2014年,马年,农历甲午年。
这一年,中国一扫120年前的甲午厄运,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在走上正轨。在这样昌盛的国势面前,大家关心的都是钓鱼岛、APEC、南海等等,乳业成了小事,少有人关注和反思。
但也有人不断发声,呼吁中国乳业需要“顶层设计”。时至年末,回顾2014年的大事小情,“中国乳业俱乐部”联合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公司评选出中国20大乳业新闻,就乳业的具体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风来了:迎风而上还是避风取暖?
2014年乳业最大的风,莫过于中国乳业集体出国,新西兰、澳洲、欧洲、美国,到处都有中国人拿着大把的钱砸向当地市场。
中国乳业并不强大,还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一体化的格局。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乳业还是个半拉子工程,急需资金。尤其是产业链上游还需要大力发展。
可为什么中国乳业要去国外发展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是为了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美国等地区捧场。根据普天盛道的研究分析,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国外牛奶成本低;第二,国外牛奶价格相对稳定;第三,国外的政策稳定。
每每看到中国大量的企业走出去投资,我不知道该欣喜还是忧虑:欣喜的是,中国乳业企业正在走出去有利于具备国际眼光;忧愁的是,大规模地走出去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国乳业的产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乳品行业是不是安全的?
无论政府和企业,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在中国大力发展养殖?答案是国外的成本便宜。那么,国外的原奶为什么便宜呢?有人说,中国不适合养牛。那么,中国为什么不适合养牛呢?答案是中国的苜蓿和精饲料是进口的,成本很高,一吨苜蓿草现在价格在3200-3500元。
很多人分析到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适合养牛。这也是2014年大多数企业要走出去的理论基础。问到这里,没法再提问了,可是问题却更大了。
普天盛道法分析发现:中国的乳业的快速发展的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的,先是以蒙牛为首的“先有市场、后有牧场”模式奏效,使得老老实实养牛的企业普遍遭遇模式挤压。随后在2008年全行业因为这个模式的后遗症遭遇重创,以三鹿破产的代价平息了内患。但是,15年过去了,“重市场、轻牧场”的问题还很严重,至今没有形成牧场和生产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中国乳业的发展是割裂的。这种割裂造成了生产企业是短期思维,牧场也是短期思维。在这种战略思维下,哪里有什么产业意识,更谈不上成本降级和奶价稳定。
这是中国乳业发展模式中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导致中国大型乳企去国际上寻找低成本、价格稳定的奶源,一方面导致国内养殖模式的短期行为和畸形发展。而这种短期行为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奶源的不稳定性,进而进一步导致大量企业走出去。
而短期行为和畸形发展,集中体现在最近5年。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养殖模式,动不动就是万头牧场,甚至是几万头牧场,其中核心原因是大动作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在资本的参与下,中国的奶牛养殖成了一场资本游戏。几乎所有的养殖企业在养牛开始,所想的就是3年、5年后在股市上圈钱。而现代牧业、辉山乳业、圣牧等依靠奶源上市赚的钵满盆满的模式更是刺激了不少后来者。这也就是摩根、高盛等全球著名的投资公司为什么在中国养牛的原因。
中国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奶牛养殖模式?这不是天问。答案就在眼前。但这却是一个关乎土地流转、政府支持、行业变革、企业投资安全的话题,也关系到数千万农民的致富问题。没有长期打算的养殖、没有长期打算的企业、也没有长期打算的有关部门,中国的乳业没有未来。
而这种恶果在2014年其实已经有了端倪,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10.09万吨,2013年达到85万吨多,2014年估计会在130万吨左右。120万吨按照1比8还原成原奶,那就是960万吨牛奶,按照4元/kg计算,那就是384亿元的交易额。384亿交易额对于中国农民意味着什么?那是多少人就业和致富啊!
2008年的三聚氰胺,把中国人打醒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反思行业发展模式,而是更加短视。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奶价的大起大落,倒逼中国企业放弃在中国经营奶源而走出国门。这不仅是中国乳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这股风潮得不到转变,中国乳业未来一定会喝下自己亲手酿下的这杯鸩酒。
雨:雨过天晴,就一定有彩虹吗?
在中国企业发疯一样出去找奶源的时候,外资企业和国外资本却雨一样进入中国。他们太需要中国的合作伙伴了。
商业就是商业,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是全球未来10-20年全球乳业的黄金市场。我们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增长。从2000年到2007年,行业销售额年增长平均在30%,最近几年来,平均在15-18%。有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消费液态奶从2000年的1kg到2012年人均15.9kg,12年增长15.9倍。2014年估计全国销售是3000多亿,综合所有乳产品,按照当前的量价关系和每年增幅10-15%计算,10年内中国乳业的产值可能达到6000以上,未来10年还有3000多亿的机会等待着全球企业来挖掘。
按照普天盛道的行业研究,中国乳业在液态奶领域有催生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企业的机会,而在奶粉领域,有催生年销售额超过200亿企业的机会。伊利、蒙牛很有可能利用这次几乎进入全球行业前三,而光明等企业也可能因此进入全球前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外资乳品企业谁占据了中国市场,谁就是未来的全球老大。
在中国液态奶市场,外资已经布下奇兵,静待中国巴氏奶风生水起。而在奶粉市场,国际贸易正在导致中国的养殖业大起大落。这种大起大落的代价是,中国乳业养殖几乎在2009年到现在没有太大增长。原料奶没有增长而消费量增幅较大就意味着原料贸易短缺。原料贸易越短缺,我们的市场越受贸易影响就越大。可以说,中国乳业已经走进了被贸易左右的怪圈。这个怪圈不突破,中国当前的所有乳品企业的咽喉都被外资卡着,而2014年中国大量资本出国投资,也是想从战略上获得一点喘息。
在大旱之年,雨是社稷的乾坤丸;在春天,春雨贵如油;可是在中国乳业还没有修好堤坝的夏天,暴雨所至,那就可能是泥石流。
2014年年初中国乳业还在奶荒,价格在5元/kg以上居高不下,还没有到第二季度,所有养殖户就都在为奶发慌,伴随着恒天然拍卖价的持续的下跌,中国原奶的价格也一路下滑。现在,眼看着接近成本的奶价和到期的合同,很多养殖企业连哭的眼泪都没有了。我们很多企业走出去了,还没有在国外建设好自己的堡垒,却在国内的后院全起了火。这是中国乳业的悲剧。
这是缺乏产业政策的睿智和有关部门不作为导致的行业怪圈。所以,我曾经发文章说:“中国原奶的价格不是中国政府决定的,也不是中国企业决定的,而是奶粉贸易决定的。新西兰奶牛打个喷嚏,中国乳业就感冒。”
大雨所至,一片狼藉。所有的养殖企业都在痛定思痛。可以想象的是,未来2-3年,中国液态奶企业数量会激增,大量的养殖企业要回头做巴氏奶。而在我看来,这些企业可能是中国现在正在走向国外投资的企业的掘墓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美国连锁行业5大发展趋势分析
- 下一篇:银川至曼谷直飞航班开通 全程仅4小时20分钟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