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的解读
2015/1/28 8:32:3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内河船型标准化是通过对内河船舶的外型主尺度及燃油消耗、碳排放等一系列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从而优化船舶结构、提高通航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的系统工程。我部党组历来一、修订背景
内河船型标准化是通过对内河船舶的外型主尺度及燃油消耗、碳排放等一系列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从而优化船舶结构、提高通航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的系统工程。我部党组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在目前发展绿色交通、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内河船舶标准化的推进与这一总体要求是相契合的。内河船舶标准化工作从简到繁、从单一航段到特定水域再到整个水系,经历了逐步推进的过程。2001年我部以交通部令2001年第8号出台了《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明确了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基本制度和要求,按照“开前门、关后门、调存量、推示范”的思路,综合运用技术引导、财政补贴等措施,使船型标准化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到现在,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推进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修订《规定》予以解决:一是船型标准化的技术指标体系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已由原来单一主尺度系列扩大为包括燃油消耗、碳排放等一系列技术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要求已提高。二是推进的进度效果与目标有差距。其中有财政补贴比例低、船东缺乏新改建船舶的内在动力的问题,需要与财政部门沟通解决;有推出的标准船型还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需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目前在推进实施中各部门的联动还不到位,在监管上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强制性手段不够,一些非标准船仍能设计、新建并进入市场,船东缺乏淘汰压力,非标准船淘汰缓慢。因此,需要通过修订规章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各个环节中的管控手段。三是《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已将船舶标准化作为船舶技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准入和财政支持上有了明确规定,也需要通过修改《规定》予以落实。
二、主要修订内容
将标准船型的技术要求从“主尺度系列”扩大到“指标体系”。随着对船型标准化认识的深入以及国家对水运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视,2012年我部发布了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将标准化指标由单一的主尺度系列,扩大到燃油消耗、碳排放等方面,要求新建、改建船舶应符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此次修订,将原《规定》有关“船型主尺度”的内容调整为“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中的强制性要求”。
进一步强化了各相关环节的管控手段。船型标准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运管、船闸管理、船检、海事等部门在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特别是如果没有海事管理机构在几个关键环节配合把关,船舶标准化工作则很难实质推进。《规定》对新建、改建内河船舶不符合指标体系强制性要求的,依据《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船舶登记条例》《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等上位法规定,细化了各部门的限制性措施,一是在市场准入环节,对符合条件的内河运输船舶,水路运输管理部门配发《船舶营业运输证》时要注明船舶符合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中的强制性要求。对应当改建而未改建的内河运输船舶,水路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对配发的《船舶营业运输证》予以收回。二是在船舶检验环节,明确了不符合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中强制性要求的,不予签发船舶检验证书。三是在船舶登记环节,明确了不符合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中强制性要求、未取得船舶检验证书的,不予登记。四是明确了对不符合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中强制性要求的新建、改建内河船舶,航道管理机构不予办理通过船闸、升船机等通航设施的手续。通过上述各环节的把关,确保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推进落到实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