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国糖料蔗生产形势情况分析
2015/6/5 8:32:3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全国糖料蔗总产量从1978年的21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820万吨,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4.7吨,为保障食糖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分阶段看,我国我国糖料蔗生产形势
(一)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全国糖料蔗总产量从1978年的21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820万吨,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4.7吨,为保障食糖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分阶段看,我国糖料蔗生产经历了低起点快速发展和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1978-1991年,低起点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为促进糖料蔗生产,在生产资料、收购价格方面实行补贴政策,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糖料蔗生产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从823万亩增加到1746万亩,增长1.1倍;产量从2112万吨增加到6790万吨,增长2.2倍;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3.9吨,增长51%,年均增长3%。
2.1992年至今,高起点波动发展阶段。1991年开始,国家实行食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放开食糖市场,食糖由计划管理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糖料蔗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波动周期平均为5-6年(即2-3年增产,2-3年减产)。这一时期,糖料蔗种植面积从1869万亩增加到2725万亩,增长46%;总产量先后跨上10000万吨、12000万吨新台阶。90年代初,大陆从台湾筛选引进了新台糖系列品种,糖料蔗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平均亩产由3.9吨提高到4.7吨,增长21%。但由于国内自主研发滞后,生产中过度依赖台湾品种,台糖品种多年使用后种性退化,加之黑穗病等病害频发,单产年均增速放缓,1999-2005年年均增长2%,2006-2013年不足千分之一,单产提高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产区逐步向我国西南部集中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12个省(区)均曾种植糖料蔗。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最大的糖料蔗产区,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37%和42%,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34%和2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糖料蔗种植开始向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集中。2013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201万亩和10250万吨,均占全国的80%以上,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榨糖企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蔗糖产区。
(三)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1.资源条件较差。两省(区)糖料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和丘陵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土壤瘠薄,缺少灌排等基础设施。广西90%以上的蔗田为旱坡地,云南80%以上的蔗田为丘陵地和坡耕地。蔗区极端气象灾害多,糖料蔗生长关键期春寒、秋旱时有发生,经常造成减产。
2.品种研发滞后。近年来,各地虽然培育出粤糖93-159、桂糖29号、云蔗05-51、福农4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在产量、糖分、抗逆性、宿根等单一性状方面有所提高,但综合性状仍难超越新台糖系列,推广面积十分有限。新台糖系列品种引入20余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广西台糖系列品种比重高达80%。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糖料蔗成熟期集中,增加了收购、加工压力,同时增加了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的风险。
3.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仅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机械化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蔗田以山坡地为主,田块小且平整度差,多数田块生产条件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国内糖料蔗收获机械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农机农艺措施不配套,种植制度与收获机具要求不匹配;机械收获后的运输、除杂以及加工工艺不配套等。
4.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农艺措施推进缓慢,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覆盖率不足4%,地膜覆盖保墒技术覆盖率不足8%,配方施肥比例不足25%,蔗叶还田比例不足7%,影响产量和糖分水平。植保措施不到位,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等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肥料滥施现象严重,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4倍、巴西的10倍,影响生产可持续发展。
5.种植收益连年下滑。种收等关键环节基本靠人工,随着雇工成本增加,糖料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种植效益连年下滑。2013年,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成本)1954元,是2010年的1.6倍,其中,人工成本每亩1153元,是2010年的1.8倍。近年来食糖价格持续走低,广西糖料收购价由2011年每吨500元回落至2013年的每吨440元,亩均净利润仅92元,为2011年的14%,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蔗积极性。
6.糖厂技术升级缓慢。中小型糖厂偏多,两省(区)共有糖厂200余家,平均日压榨能力60万吨左右,多数糖厂加工设备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吨糖生产成本高于主要食糖出口国600元左右。大多数糖厂以加工白糖为主,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糖料蔗综合利用率不高,面对糖价持续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四)国内产需缺口扩大
1.需求刚性增长。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食糖等天然甜味剂消费仍会持续增长。按照年均增速3%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食糖消费量约1800万吨,较2013年增加410万吨。
2.产需缺口扩大。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稳中趋降。受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新品种应用及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平均单产水平有望提升。综合各方面因素测算,2020年食糖总产量约1500
万吨,产需缺口约300万吨,比2013年增加217万吨。
(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1.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大幅增加。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1.3亿吨增加到1.8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亿吨,国际市场连续4年供大于需。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国外食糖价差最高达到1000元/吨以上,造成我国进口激增,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年的78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
2.国际市场炒作因素影响较大。食糖是波动较为剧烈的国际大宗贸易品种,波动性相当于谷物、大豆、棉花的3至6倍。随着食糖期货市场与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投机因素成为扰动糖价的重要力量。海外游资跨期、跨市套利行为直接放大了我国食糖期货价格波动幅度,进而对国内现货交易产生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