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价格走弱 需去库存更需调政策
2015/8/14 8:33:3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按照一般规律,当前正是玉米青黄不接之际——旧玉米消耗殆尽,新玉米需9月份之后方能上市。如此供不应求,理应利好玉米价格。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5月短暂冲高按照一般规律,当前正是玉米青黄不接之际——旧玉米消耗殆尽,新玉米需9月份之后方能上市。如此供不应求,理应利好玉米价格。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5月短暂冲高之后,玉米价格在这个夏季一直很“蔫”。
库存影响供给
市场监测显示,截至8月7日的一周,周初三等黄玉米均价为2332.67元/吨,周末均价为2323.33元/吨,跌幅为0.40%。
截至8月7日,山东济宁地区二等玉米收购价已经下调到2250~2270元/吨,“河北石家庄二等玉米收购价2200~222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二等玉米收购价2180~2200元/吨。整个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下滑明显。”焦善伟表示。
据他介绍,截至8月7日,玉米主产区东北,局部地区玉米价格周比下跌10~20元/吨,也在走低。“华北与东北价格走低,主要因粮源充足。”
民间有句谷话:玉米开花——顶上见,这说的是玉米产量起伏多少还有点看天碰运气。7月份,辽宁、内蒙、黑龙江西部以及吉林局部出现旱情,8月初,降水又将大部地区旱情逐渐缓解。降水多寡虽是一直以来的焦点,但焦善伟认为,这次玉米价格能否摆脱困境,还得往下看,从“根”上找原因。而这根上的原因便是库存压力——“1.5亿吨的库存压力,影响了供需。”
2008年之后,随着国内玉米供应紧张,玉米价格在2011年一度暴涨,我国被迫在2011/2012年度从国际市场进口523万吨玉米用于补充库存。随后,在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国家连续两个年度在东北四省区分别收购6919万吨和8329万吨玉米。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4年2月28日,仅黑龙江、吉林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9504万吨,同比增加3314万吨;2015年4月30日,玉米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304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万吨。
“当前国储库存保守估计在1.5亿吨左右,导致供大于需。”吉林省玉米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刘量同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玉米因此一度出现“抛储难”。
今年,我国临储玉米拍卖态势低迷,目前临储玉米每周总投放量在530万吨左右。据焦善伟统计,截至7月24日,累计拍卖16周临储玉米总成交量仅350万吨,而去年同期累计拍卖10周总成交量为1621万吨,同比下滑78%。去年7~8月平均每周成交量达到201万吨,而今年7月以来平均每周成交量仅9万吨。
他认为,在临储玉米库存中,不仅今年近半数的粮源霉变率超过2%,而且,2013年临储玉米收购时也有大量低品质玉米流入国储。加之存放时间较长,这些玉米大多更适用于深加工企业,而非饲料企业。“随着大暑节气来临,南方玉米保管要求更趋严格,这意味着南方饲料企业需要更多的低霉变优质玉米。为此拍卖消耗主要通过深加工企业,需求和价格自然难与现货市场接轨。”
替代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削弱玉米市场需求
从玉米产业链的需求端看,近况又如何呢?
近来,猪肉价格一路走高。据农业部监测显示,7月最后一周,猪肉价格每公斤26.76元,连续上涨18周,同比上涨20.9%。随着猪价上涨,目前猪粮比价超过7:1。同时,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蛋鸡进入“歇伏”期,供给发生变化,价格上涨,部分地区进入4元/斤以上区域。
面对猪肉价格上涨,禽蛋类价格走高,养殖户热情不言而喻。加之正值玉米供给紧缺季节,作为蛋白饲料的玉米本应销路畅通,身价“窜一窜”。但从价格走势来看,这只是一厢情愿。
“由于DDGS价格优势明显,近一两年很多饲料加工企业都用进口DDGS来替代传统的玉米蛋白饲料。”刘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他走访到的企业来看,各种渠道进来的DDGS对玉米需求量有着一定冲击。
据了解,DDGS是国际市场上流行的的玉米酒糟蛋白饲料产品,是将滤清液干燥浓缩后再与滤渣混合干燥而获得的饲料。DDGS的蛋白质含量在26%以上,在畜禽及水产配合饲料中通常用来替代豆粕、鱼粉,添加比例最高可达30%,且可以直接饲喂反刍动物。据刘量介绍,由于DDGS是生产乙醇的副产物,与其他蛋白饲料比较价格优势明显。
“由于玉米在进口方面存在配额限制,下游企业为减少成本,性价比高的进口产品成为了‘替代品’。”焦善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除DDGS之外,进口高粱、大麦等同样备受下游企欢迎。“饲料企业对国产玉米的依赖度大大下降,反而对于进口玉米需求一直很大,尤其南方销区,国内玉米价格必定因此受制。”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我国进口高粱为108.7万吨,上月为100.4万吨,去年同期58.17万吨。2014/15年度迄今为止累计进口高粱达742万吨,同比增长199%。6月进口DDGS为95.99万吨,上月48.57万吨,上年同期59.83万吨。6月进口大麦97.47万吨,上月72.62万吨,上年同期32.69万吨。2014/15年度累计进口大麦650万吨,同比增长113%。
“6月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出现井喷,尤其高粱和DDGS进口数量均创下月度最高纪录。”焦善伟对此表示。
“即使是进口玉米,它的价格也比当前国内玉米价格便宜,我们食用酒精企业大多会考虑这一成本。”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庆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进口玉米虽有配额,但它的价格优势依然明显,对无法使用替代品的加工企业吸引力十足。
“进口到港价格一般每吨一千七八,我们企业地方收购每吨两千三四。”刘量表示,当前国内玉米价格不仅没有吸引力,还对企业造成了一定成本压力。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中国进口玉米87.29万吨,远高于5月份的40.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1倍。
亟需去库存,调政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5.5亿吨,相对于2014年实际产量来说下调了预期。有声音指出,此举一方面是考虑到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或许来自粮食托市收购价同比持平带来的生产压力。
目前来看,托市收购对于玉米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高库存。面对庞大的玉米库存,农业部曾表示,利用当前猪肉利好形势,“抓紧研究库存玉米降价销售措施。现在玉米库存高、销售进度慢,建议抓住市场行情,尽快向饲料企业降价销售库存玉米,既降低饲料成本、保持生猪养殖合理利润空间,又能加快库存消化,为秋粮收购腾出仓容。”
“消化库存,还是要定向销售,如果依然按照顺价销售原则,按当前玉米质量,难有企业响应。”焦善伟表示,去库存有两种模式,一是定向销售,即质量好的给饲料企业,稍差的给深加工企业;另一种是库存南移销区,“但这其中产生的费用就需要国家财政解决。”
“我们企业也希望政策能够有所调整,当前白酒、酒精企业需求与产品价格双下滑,一吨酒精价格同比下降1000多元,酒精行业近几年开工率不足50%,吉林省内很多大企业,生产线仅工作一两条。”孔庆军对记者表示,虽然自己的企业通过管理、升级依然满负荷运转,但整个行业不容乐观,“毕竟抗打击的企业是少数”。“现在需求不好,无论淀粉、酒精还是其他初加工产品价格都是疲软的。”刘量告诉记者,原料价格和市场需求,挤压造成现在加工企业的困境。“现在所有企业,去除各种补贴,基本都是亏损的。”
他表示,依靠补贴毕竟不是市场行为,最终还应靠市场行为调节。“我们建议放开价格,比如大豆、棉花那样的目标价格。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保护农民利益,价格应该随行就市。现在的政策使得玉米价格过死:国储价格2240元/吨,对于初加工企业而言已很高,无论是饲料还是酒精或制醇企业,随着石油价格走低,醇的比价优势已弱。”
同时他认为,对于1.5亿的库存压力而言,种植面积亦显得“过大”。2014年中国玉米产量超过2.1亿吨,相比2000年翻了一倍。即使是在2000~2004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阶段,玉米仍然没有出现大幅减产。“这也是因为托市收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深圳发布中国首个区域性机器人行业白皮书
- 下一篇:糖市走牛基础仍然存在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