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多数城市宜居指数处中下水平:高房价成制约因素
2015/8/15 8:35: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2014多数城市宜居指数处中下水平——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2014多数城市宜居指数处中下水平
——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统地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
●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整体偏低
首先,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整体偏低,半数以上在全国均值以下。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35,集中分布在0.25-0.55的区间里,多数城市指数落在了0.6以下。在该年度289个城市中,有168个城市低于全国宜居竞争力指数均值以下,占比高达58.13%,只有一少部分城市指数超过了0.6,表明多数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
其次,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从收入房价比和国内宜居城市指数的比较看,二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一般来说,收入房价比越高,宜居竞争力也越强;房价较高的城市宜居指数也普遍偏低。这一规律又一次表明城市住房与收入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标。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收入房价比会对创业者和高端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进而让城市发展活力四射。
再次,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格局呈固化态势。从连续三年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除港澳地区外,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我国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已经稳固下来。气温适宜度和空气质量等先天生态环境优势则意外成为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
最后,排水管道密度与经济水平及城市规模相关性不显著。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风险的重要策源地和影响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难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地下管网密度较高,但这些城市并非是经济水平很高的发达城市或者城市人口数量庞大的大城市;同理,不少发达城市的地下管网密度严重偏低,与其突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不相称。
城市发展中
“五重五轻”问题严重
第一,城市规划建设“以己为本”现象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统地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现实中,城市道路流量设计的前瞻性、高楼大厦在特定区域的密集性、职住区域的过分分离等问题,在规划阶段都没有很好地加以科学地预见和准确的测算。再加上投资时重视硬件设施和大型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设施和小型配套设施建设,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建设需要以全体市民为本,各区域各部门各环节配套协调,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第二,城市发展“五重五轻”问题严重。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从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看,城市建设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使得在城市内部交通疏导、人均绿地增加、大气环境质量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视程度仍然偏少。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城市建设重视而对管理服务的轻视,使得现有社会公共服务投资所引致产生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可持续性较差。
第三,城市空间布局严重失衡。要素在突破了合理集聚的范畴后,过度集中成为城市不宜居的重要致因。在特定区域的大规模集中居住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中,重视货物运行和行车方便,轻视人员流动的便利,使得产城分离,每天大规模流动的人流和车流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同时,传统优势区域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公共服务不均衡的背景下加剧人口在老城区的集中,进一步降低市区的宜居品质。此外,城市建设行政化严重,中小城市投资不足,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加大了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规模,进而加剧了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非均衡性过度集中。
第四,城市宜居难题破解进展缓慢。从宜居城市本身来看,住房相对“易居”、环境无霾化、交通畅通化、居住人文化等宜居品质是当前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核心要求。但从实践看,首先,加快推进住房由“居不易”向“易居化、逸居化”的转变依然缓慢,房产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开支,同时也是导致居民幸福感、宜居感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城市对文脉保护与传承不够重视,人文宜居在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第三,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优良城市比例依旧较低,雾霾、城市内涝等问题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宜居品质提升路程依然漫长。
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制约城市宜居
未来宜居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将逐步上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城市病”、社会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居民对高质量城市居住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从国内城市的发展实际看,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宜居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宜居城市”近年来已经被很多城市树为品牌,对城市宜居的整体认知未来将会不断提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的背景下,城市宜居定然成为城市集聚人才、集聚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宜居环境逐渐变成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的首选。宜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将逐步上升。
部分城市宜居建设的“居不易”问题愈加突出。建设城市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居民能幸福地生活。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关键在于市民具备在城市“居的起”和“居的住”的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只有有效破解上述能力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高素质人口的集聚问题,才谈得上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从我国大中城市目前的居民居住状况来看,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