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鹰:粮食库存达顶峰 东北玉米种植调减1000万亩
2016/3/8 8:57:3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称——“十三五”开局之年,农业的改革攻坚期业已开始。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的库存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称——“十三五”开局之年,农业的改革攻坚期业已开始。
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又以玉米为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对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已然进入战略规划,今年东北地区面临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任务。
一方面要下手“动刀”库存,一方面种植结构与收储政策亟待调整。当前农业改革遇到了哪些需要攻坚克难的问题?今年有哪块骨头要被“啃掉”?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农业经济界别驻地,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
全球粮价达5年来最低点
NBD:您怎么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十三五”农业面临的最大攻坚改革是什么?
杜鹰:农业改革最大问题就是克强总理讲的,我们现在遇到新情况了,同时也是突出的两难问题:国内粮价普遍比国际市场高,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农民种的粮食卖不出去,都在库里放着。
NBD:国际粮价远低于国内粮价,是推动粮食收购政策改革的主要原因吗?
杜鹰:农产品价格比价关系发生变化了,全球粮价现在是5年来的最低点,包括玉米、小麦、棉花、糖料。国内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十年来在不断提高,这样国家就要用保护性价格,包括临时收储价格、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为了弥补农民的种粮成本,这个价格就要不断往上提,加上国际价格是不断往下走,这样就出现“剪刀差”。这个缺口一出现,就挡不住国外农产品进来,因为它价格低,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比收购国产农产品更赚钱,这样农民就面临问题了,国家包括财政支持的保护性收购价格,也面临新的问题了,这就要改。
2013年就开始部署了,2014年开始实行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保护价格改革试点,目标价格指的是价补分离,过去国家补助体现在了价格里,最早玉米临储价格是七毛钱一斤,逐年提高,到2012年,到了每斤1.12元了,然后一直提一直收,全往库里“墩”,墩了又出不来,全被进口的顶住了,这样就分离,分离后价格回归市场,把弥补生产成本的补贴直接给农民,这样就把价格解放出来了,长远看,应该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NBD:玉米库存这么高,怎么去库存?可以用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法吗?
杜鹰:现在可以说是存在“巨额库存”,在许多地方,因为库存太高还存在“露天存放”的问题。库存导致各方面费用都会产生,我估算过,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块,几千亿斤玉米,总的下来费用是非常高的。现在去库存刻不容缓,但也要考虑到去库存过快过猛了,对粮食现价造成影响的问题。
要去库存,存在消化渠道不够多的问题。比如说生产乙醇,的确可以消化一部分玉米,但是,现在国际油价这么低,再加上现在不同城市对添加乙醇的规定也不同,还要考虑到,当这些库存去完之后,是否还要维持生产这么多燃料乙醇?如果需要,玉米的量可能又不够了。
我的想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两头补”的情况是会存在的,即一边补农民,一边补收储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分析
- 下一篇:中农办:很快会出台玉米价格改革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