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销量连续五年称冠全球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2020/10/29 15:36:1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人们崇尚节能减排、拥抱蓝天白云的愿望愈发迫切。从“将就”到“讲究”,从“灰色污染”到“绿色环保”,从“燃油车”到“新能源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人们崇尚节能减排、拥抱蓝天白云的愿望愈发迫切。从“将就”到“讲究”,从“灰色污染”到“绿色环保”,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超过48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新能源汽车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把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协同相关部门,统筹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产业发展体系健全
按照国务院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等20个部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相继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构建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推进体系。2017年4月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以来,为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坚定行业信心,明确发展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研究编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年10月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产业发展,创新为先。2016年以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业强基工程、技改专项等,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7亿元,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2016年6月,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建立了国家级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新体系固态电池研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00余项。2019年12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成立,致力建设跨产业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体系,在智能网联汽车体系架构、自动驾驶系统、高精地图、信息安全等方面联合攻关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近60项。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驱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则是产业“一飞冲天”的有力助推器。为了让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政策的指挥棒自然必不可少。基于此,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实施并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优惠政策,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通过安排中央财政给予充电建设运营奖补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机制的健全无疑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圆规”和“曲尺”。“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等文件,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投资审批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路线图》,先后组织制定相关标准140余项,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发布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建立了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建设中央、地方、企业三级安全监测平台,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切实提高车辆安全运行水平。
规模扩大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光明的市场前景照亮了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2015年以来,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超过480万辆(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1.7%),占全球的50%以上。
如果说政策保障是产业发展的软实力,那么核心技术就是产业进步的硬支撑。“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行列,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公斤、价格1.0元/瓦时,较2012年分别提高2.2倍、下降80%。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量产车型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树高千尺需根深,产业发展要固本,体系的渐趋完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基础材料、电池、电机、整车、生产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实现贯通,形成了结构完整、安全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良好。比亚迪、吉利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成为大众、奥迪、宝马、菲亚特-克莱斯勒等跨国企业批量供应商,深圳贝特瑞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连续七年列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19年,国内造车新势力市场占比已经从上一年同期的1.4%,跃升至12.4%,增长较为可观。
配套环境的日益优化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更进一步。充电桩的建设为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让消费者“充电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场所覆盖率都大幅提高,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初步建成规模化服务网络。截至2020年8月,全国累计建设充电站4.1万座,换电站462座,各类充电桩138万个,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明显改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仍面临一些发展短板,替代优势尚未形成、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配套环境有待完善,这些短板仍然像一座亟待征服的高山,等待着勇敢者们用智慧去攀登,用坚持来跨越。
综合来看,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产业在未来15年内能否再上新台阶,重在今朝。下一步,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发展方向,提升创新能力,加大推广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方向的坚定不移是产业保质的“内功”,发展合力的不断加强则是产业提质的“外力”。要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和衔接,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也是助力全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业生命力的源泉来自创新驱动和基础能力的提升,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就如同帮助产业健全发展的“左膀右臂”。要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等核心问题,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平台集成技术研发,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除了产业硬核实力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产品的推广力度还要不断加大。要综合施策、循序渐进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发展,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电、停车、过路过桥等使用环节优惠政策,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记者 张依依)
转自:中国电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