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看!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出炉
2020/10/31 17:34:1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制定规划如下。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制定规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紧扣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以“五项要求”为统揽,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以“五强”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为主线,以产业布局、平台构建、政策支持为重点,着力推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构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坚持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坚持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要素支撑,协作配套;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
(三)发展目标
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创新性引领,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支撑“6+5+6+1”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到2022年,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布局,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量;全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要动能;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现代金融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保障;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合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形成6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产值超百亿企业达到20户,基本建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创新协同化,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
二、空间布局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详见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主要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形成以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城市文旅商贸核心区,优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航天基地、长安大学城、高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产业带以经开区为引领,主要包含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经开区、高陵区、渭北临潼工业新城、航空基地、阎良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曲江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曲江新区、灞桥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临潼区、蓝田县等区域。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产业。
“一通道”:指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到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临港经济、临空经济。
“多板块”:指各区县、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明晰发展的重点方向(对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及房地产业等全域性产业不做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
三、重点产业与布局
围绕构建“6+5+6+1”产业体系目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按照有优势、有基础、有规模、有条件原则,明晰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支撑平台,力争构建定位明确、链条完整、集群发展、协同高效的产业支撑体系。
(一)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制造
(1)发展重点
集成电路。以三星项目为引领,构建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产业基地,在下一代新型存储器产业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围绕三星电子存储芯片和封装测试项目抓好配套跟进,扩大美光、华天、力成等存储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规模。依托西安克瑞斯、紫光国芯、西岳电子等企业,加快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存储器、传感器、物联网、军工等专用芯片的设计与产业化,持续提升西安集成电路设计规模和水平。
智能终端。积极推进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中兴智能终端生产二期项目和配套企业落地项目,同时发挥华为西安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优势,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
电子元器件。依托西京公司、西安炬光、西安派瑞、中航富士达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满足高端装备、应用电子、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核心基础元器件。突破微机电系统(MEMS)微结构加工、高密度封装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开发下一代电力电子器件,支持典型领域推广应用。加快针对移动终端的新型电连接器、毫米波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研发,尽快实现产业化。
新型显示。以下游智能终端应用为切入点,培育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触摸屏、激光显示等产业链,完善新型显示产品类型,形成集聚效应。在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加快推进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PM-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力争在TFT-LCD或AMOLED等显示面板制造、触控面板及显示模组制造、平板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光电芯片。重点支持DFB/EML激光器、高折射率硅光集成芯片等光通信芯片发展,提升光通信芯片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推进产业优化和升级。提前布局光子芯片,大力发展智能光子芯片领域的VCSEL芯片、激光雷达、3D识别技术等,带动生物医疗、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安防检测、无人驾驶相关领域发展,布局下一个产业的风口。
电子新材料。依托西安瑞联、陕西电子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电子级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电子浆料、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其他电子专用材料,形成液晶单体、液晶中间体等系列高端产品。重点突破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用新型电子材料关键技术。加强纳米材料技术研发,加快石墨烯低成本批量制备及纯化技术和透明电极手机触摸屏研发产业化。推进液晶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封装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电子化学品的产业化。
(2)发展布局
高新区依托三星、美光、中兴等龙头企业,加快三星二期、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芯片、智能手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经开区围绕军工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电力电子等领域,重点发展大功率LED照明芯片、卫星通讯设备、工业软件等。西咸新区以信息产业园及临空智慧云港为承载,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做大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军工与行业电子设备等电子信息硬件产业。航空基地依托西飞航电等航空电子类企业,重点发展航空机载设备,地面监测设备、导航飞控等产业。长安区深化与高新区、航天基地合作共建,承接三星、中兴等龙头企业产业溢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构建全市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支撑。以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临港产业园为承载,做强临港信息制造业。
2.汽车
(1)发展重点
商用汽车。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释放产品产能,打造全球领先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完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抓住全球商用汽车发展变革新机遇,发挥现有技术优势,开展中距离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工作,进一步降低商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依托商用汽车技术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环卫车、危化品运输车、冷藏车等高附加值汽车产品。
乘用车。以高端化、轻量化、绿色化为方向,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城市SUV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轿车产业集聚区。集中力量引进2—3家国际、国内主流品牌轿车企业,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以公交、旅游观光车、通勤车、校车市场为重点,研发生产适应城市和农村不同使用条件、耐用、经济的城镇客车系列产品,激活西沃客车发展潜力,大力培育特色客车自主品牌,做大客车制造产业规模。
专用汽车。瞄准细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完整的产品结构开发体系和多元化的产品格局。依托现有专用车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整车产业规模。加快专用车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新品开发,重点发展房车、消防车、城市环卫车、医疗救护车、矿山特种钻机车、石油钻井探伤车等产品。鼓励开发各种新能源专用汽车,研制开发具备新能源特征的市政和环卫汽车,形成品种多样、系列完善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关键零部件。着力推进轿车产业链建设,以西安吉利项目建设为契机,吸引一批物流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配套企业落户西安,实现轿车关键核心部件全部省内生产。发挥陕西省汽车配套产业联盟的支撑作用,依托陕汽集团、法士特等龙头企业,推动本地企业配套比例提升。大力支持推进三星、国能、德飞等动力电池项目,加强与省内新能源整车配套协作,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比亚迪、西安金龙等客车项目投产配套需求,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客车配套企业。
汽车后市场。紧抓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机遇,发展“汽车+”跨界融合的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陕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基于车联网、移动互联、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智能配送服务、动态汽车管理、智能行车服务等后市场服务。推动汽车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发挥国际港务区口岸功能,发展汽车物流和贸易,促进物流配送、国际分拨、电子商务等其他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形成新型智慧的后市场生态体系。
(2)发展布局
经开区重点围绕卡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以陕汽、吉利等企业为龙头的渭北汽车产业集群。高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打造以比亚迪、西沃客车、法士特、三星环新等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汽车产业集群。西咸新区依托秦汉新城,打造以宝能、恒大为龙头的西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沣东新城,打造以同力重工为龙头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依托泾河新城新恒业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三秦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为引领,加速企业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建设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聚集区。鄠邑区突出汽配产业园高端化发展,主动承接高新区汽车产业配套。阎良区、高陵区围绕服务陕重汽、吉利汽车,重点发展传动与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延伸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
3.航空航天
(1)发展重点
航空制造业。发挥本土航空产业优势,以重大专项实施和重点型号研制为牵引,重点发展军用飞机、民用客机与通用航空飞机整机制造产业。构建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保障体系,提升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大力发展传感器、机载设备、飞行数据采集记录系统、锻件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加工、飞机起落架、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构建强大的本地化航空产品供应链。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合金材料、含氟功能材料、航空用发泡材料,构建航空新材料产业链。
航空服务业。加快发展飞机重要部件维修、拆解改装产业,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航空维修基地。发展通用航空培训,积极引入国际高端培训资源,建设航空用工培训基地。实施空地资源跨业态联合,促进航空物流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培育低空旅游新业态,打造航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航空博览旅游。围绕航空产业链关键点、军民融合重点环节,发展航空关键技术服务、信息沟通服务、航空保险租赁等中介服务。
航天产品制造。支持卫星平台、星上载荷相关企业发展,打造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积极培育卫星制造独角兽企业。充分发挥西安在发动机、商业运载火箭方面的优势,将西安火箭制造及空间运输从分系统级和系统配套级向系统级发展。以电子20所、39所为基础,支持恒达微波、天翌天线等卫星地面数据接收、测控站、通信站相关企业发展,建设军民航天地面系统装备市场。
航天器运行管理。在西安组建商业卫星任务测控中心、全球测控及数据接收系统、高速数据传输系统、预处理系统、卫星地面定标场,以及大数据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支持航天器商业测运控企业发展,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军民融合商业测控体系。围绕智能操控、在轨加注、在轨维修重构、可重复使用等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关键技术,布局轨道机器人等重大前沿项目。
航天资源应用服务。充分利用陕西民用高分数据中心,争取国家军用高分数据中心落地,形成军民两个高分数据中心的基础优势。搭建军民两用遥感数据公共共享平台,聚集遥感数据应用企业、团队、个人。打通遥感数据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整合卫星数据、平流层飞艇数据、无人机数据与国外数据,共享共用,开发卫星数据行业应用货架式产品。
(2)发展布局
依托航空基地,以西飞、西航、631所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机载计算机等航空产业,推进临潼航空扩展区、蓝田通用机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打造航空产业集群。航天基地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企业院所为龙头,重点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西飞民机新舟700整机制造项目为龙头,推动航空上下游产业聚集,构建现代化民用航空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国产民用支线飞机产业基地。阎良区围绕服务保障驻区军工航空单位研制生产,聚焦航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大力发展以飞豹、嘉业、驰达为代表的航空配套产业,加快聚集大飞机关联产业和航空配套企业。西咸新区依托空港新城,以东航赛峰、东航技术等企业为引领,建设西部飞机维修全产业链基地,发展飞机拆解改装、航空培训等服务业务。高新区以西安飞行自控所、航空计算机所、千山电子、中航电测等企业为依托,发展航空电子、机载设备及零部件生产。
4.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重点
电力装备。以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莲湖区为依托,支持电力装备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制造服务商,成为具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世界级电力装备提供商,重点发展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装备、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核电装备等领域,将我市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的电力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专用通用装备。依托中煤科工西安院、西安光机所、中交筑路、中交天和西安装备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盾构机、大型铺路装备、矿山装备、燃气轮机、冶炼、连铸、轧制、重型锻/挤压、油气输送等成套专用装备。依托陕鼓、大金庆安、理工机电等企业,重点发展能量转换设备(透平压缩机、鼓风机、通风机、工业能量回收透平、汽轮机、工业锅炉)、压缩机及气流造纸等通用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依托西安中车长客、西安车辆厂、中车永电等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城轨、城际车辆整车新造、检修、运维及出口和动车组检修、运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铁路货车,铁路、汽车、航天特种等罐车及罐式集装箱制造。突破车体轻量化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机车整车制造,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中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2)发展布局
经开区以博世、西门子、中车永电、ABB、日立、三菱、中钢西重、中交西筑、陕煤重工、长庆机械总厂、鑫隆石油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专用通用装备等。高新区以西电、特变电工、陕鼓、法士特为依托,打造以电力、热工、传动等为重点的动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西咸新区依托中车西安车辆厂,重点发展地铁轻轨、特种轨道车辆整车制造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快工程及养护机械、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等产业化;依托泾河新城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打造安全应急、民用核、军民融合等制造业产业集群。航天基地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重点,发挥通号(西安)轨道交通工业集团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打造西安市轨道交通信号装备制造产业高地。航空基地以航空锻造旋压装备、环保装备、能源装备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三角防务等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航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莱德物联网智能燃气设备生产基地、光德高中压智能阀门制造基地、银石高端制造产业园等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应急设备、智能仪器设备类高端装备制造。莲湖区依托西电集团、法士特、庆安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力电子孵化器和产学研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和通用装备制造业。阎良区发挥航空高端制造等优势,依托中铁长安重工、嘉业航空等企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临潼区依托陕鼓、标缝等行业大型企业“退城入园”,重点建设渭北临潼工业新城,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动力设备系统、特种机电设备、输电线路钢管结构件、冶金重型装备、包装容器、数控机床、精密合金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5.新材料新能源
(1)发展重点
有色金属材料。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引领,在我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打造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动西部金属材料产业示范园、特种功能材料产业示范园、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发展钛合金、锆合金、镁合金、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特种精密铸造金属材料、高/低温超导材料,形成全国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材料产业优势平台。
复合材料。以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为主,以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航天四院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牵引,通过招商引资和产学研联合攻关方式,打造空天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动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镁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陶瓷基、金属基、树脂基和碳碳复合材料,形成全国空天复合材料产业特色平台。
太阳能光伏。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落实国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实施光伏“领跑者”先进技术标准,加快提升我市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隆基绿能、乐叶光伏提升高效单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巩固全球单晶硅龙头企业地位。依托有色光电、黄河光伏、国电投西安公司等企业,提高多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高地。
风电产业。经开区依托风电设备产业园,以永济电机、金风科技、广东明阳、中钢西重、盾安电气、永电电气等企业,以兆瓦级以上风电整机及风力发电机批量生产为牵引,以发电机、电控系统、齿轮箱为核心,以叶片、塔筒、轮毂、风电结构件以及整机控制装置为延伸,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以专业化协作促进本地配套企业聚集,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把握风电产业发展新趋势,鼓励风电企业实施转型发展,提早布局分布式风电、海上风电、风电机组翻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电运维等产业新领域。
材料装备制造。以经开区为主,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等为牵引,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拉制生长炉,发展稀有金属熔炼用大吨位真空自耗电弧炉、大功率电子束炉,培育和引进一批行业基础强大的整机设计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材料装备制造平台。
(2)发展布局
新材料。以经开区为核心,打造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及材料行业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钛锆镁合金、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特种精密铸造金属材料、高/低温超导材料等。以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为核心,打造空天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陶瓷基、金属基、硅基、轻质高强合金和碳碳复合材料。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光电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硅基半导体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核心,打造3D打印新材料产业集群及生物应用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质量增材制造钛、镁、铝及其合金和不锈钢、高温合金粉末,扩大高分子粉末、陶瓷粉末、光敏树脂、高分子丝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再生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生物学改性材料、人体植入器械等。
新能源。以航天基地为依托,打造光伏材料产业园。以经开区为依托,打造西安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风电产业基地。以高新区为依托,打造西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基地。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依托,打造西安地热能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
6.生物医药
(1)发展重点
做强现代中药。加大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加快经典名方标准颗粒研究和复方制剂产业化,开展已上市经典名方产品二次开发和再评价。推动植物提取物产业升级,依托秦岭北麓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化中医药原料供给,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植物提取物,促进植物提取物高端化应用。扩大中药产品门类,壮大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生产规模,布局膏剂、丸剂、片剂、散剂、冲剂、胶囊剂、栓剂、气雾剂、注射剂等中药制剂。
做优化学药。推动化学创新药仿制和研发,瞄准一批专利到期创新药,推进面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老年病、重大疾病的品牌化学创新药仿制,开发重大通用名药产品。培育发展高端原料药,提升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加快布局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加大通用名药原料药、重大创新药原料药等研发和产业化。
做大生物药。壮大抗体药物优势,重点推动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产品开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探索开展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发。培育重组蛋白类药物,围绕恶性肿瘤、病毒感染、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等疾病,重点布局长效化、速效化的重组胰岛素、重组干扰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凝血因子等重组蛋白类药物。
做精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紧抓上市许可人制度、证照分离等国家政策,线上线下构建资源,加速形成西北医疗器械基地,抢占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加快增量增产。加快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小型数字化医学设备等产品研发,配套发展高值耗材。培育壮大诊断试剂,发展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准确性好的诊断试剂与试剂盒,推动诊断试剂核心原材料、快速定量检测设备及其配套试剂、全自动免疫分析设备及配套试剂等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新型植介入器械,推动人工器官、关节、骨骼、导管、支架、生物芯片及可降解材料等研发生产,加快3D打印技术在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2)发展布局
高新区重点以医药研发、化学制药、中药制造、医疗器械为主,发挥西安高新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聚集基地作用,完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西咸新区依托贝瑞基因、佰美基因、沣东西部生命科学园等重点企业与园区,做大精准医疗、生物制剂、医药物流等产业。鄠邑区依托沣京工业园,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高陵区以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和西北国际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医药研发、生产、包装、流通全产业链。依托国际港务区,做大做强医药物流产业。新城区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等大健康产业。
(二)突出新基建,做大新兴产业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发挥本地科技、产业和市场优势,聚焦人工智能、5G、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向,把握国家推进“新基建”机遇,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扩展新兴产业场景和应用,以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西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1.人工智能
(1)发展重点
智能软件产业。发挥西安软件开发基础产业优势,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科研力量和国家级研发平台等,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软件,以华为全球技术西安创新中心、中软国际为龙头,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加快建设软件计算平台,加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新型云计算架构发展,提高平台识别感知、智能分析服务能力。
智能硬件产业。发挥西安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关键基础与产品方面的产业优势与科研优势,加快半导体先导技术创新中心、中兴物联网、三星存储芯片、美光半导体芯片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三星、美光、紫光国芯、寒武纪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发展高端新型智能传感器、面向应用场景的专用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前沿智能芯片,打造器芯协力的人工智能产品体系。
智能运载工具产业。发挥西安航空航天装备、技术应用等产业优势,发展智能运载工具,加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一系列智能无人运载系统的研发、制造、集成和服务,重点做强做大物流无人机,加快发展巡检无人机、救援无人机等产品,大力发展消费类和商用无人机、无人船等产品,形成无人机设计开发、产业孵化、产品试制及集成测试、地面试验设施等完整产业链。
智能终端产业。发挥华为西安研发中心、中兴智能终端制造二期、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等产品研发优势,整合相关配套企业资源,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打造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
智能安防产业。发挥西安在图像视频识别领域的研发优势,构建人脸精确识别、图像序列智能分析、目标行为理解和描述等多种复杂安防算法模型,研制智能摄像机、传感器、报警器、智能锁等相关软硬件产品,发展智能安防系列化、流程化的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
(2)发展布局
围绕先进制造、大数据、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方向,依托西安高新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浐灞生态区等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曲江新区、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等区域技术应用聚集区建设,通过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长安区依托科技产业新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区县、开发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
2.5G产业
(1)发展重点
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编制5G基站站址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将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基站纳入建设规划,并在相关城市建设工程中严格遵照实施。推动各类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支持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开展5G试点应用示范。按照政府推动、典型引路、应用示范、协同推进的原则,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围绕5G赋能民生服务、赋能城市管理、赋能产业发展三大领域,重点在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有比较优势的十大场景率先开展5G试点示范应用。鼓励各领域骨干企业,通过各类基于5G网络的场景应用和垂直行业应用,掌握一批5G+集成应用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
大力发展5G产业。重点发展5G器件、5G网络与基站设备、5G天线以及终端配件、5G基础材料、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制造等。结合场景应用和垂直行业应用,形成一批5G行业解决方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网络架构、射频芯片及模组、微波器件及天线、测试技术及装备等技术研究。
(2)发展布局
以高新区作为5G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争取华为、中兴、三星等5G领域龙头企业在西安开展5G设备、零部件、终端生产制造业务,积极引入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5G企业,打造西安5G产业高地。鼓励各区加快建设5G基站,开展基于5G技术的应用示范。
3.增材制造
(1)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增材制造的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金属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等研究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
提升装备材料产能。着力推动增材制造装备生产,重点支持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产业化企业开展增材制造装备生产。联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究与试制,鼓励相关企业从事金属及非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的批量化生产。
加强技术应用推广。充分发挥增材制造技术特点,深度融合传统制造工艺,有效促进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领域相结合,着力开展增材制造多元化应用产品生产和加工。
(2)发展布局
高新区依托西安铂力特、西安智熔金属打印,围绕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优势,整合集聚西安交大、西北有色院等本地优势科研力量,打造从技术服务、装备制造、材料制备到产品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航空基地大力推进高精度大尺寸工件加工的快速成型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围绕航空产业配套,重点发展航空增材制造。
4.机器人产业
(1)发展重点
工业机器人。加快我市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制生产,攻克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聚焦智能生产,突破弧焊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生产工艺,加强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协同性研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国防等领域需求,研发生产真空(洁净)机器人。以我市汽车和航空产业应用为突破,大力扩大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智能机器人。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同时加强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光机所、新松机器人等机构合作,重点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教育、文娱、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智能机器人(救灾、水下救援)等人工智能产品。
特种机器人。重点发展搜排爆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管道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突破机器视觉、智能搜索、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人机交互技术,加强产品创意与性能优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质量。以市政、公安等领域为突破,加强与公安大数据平台信息的融合,实现警用信息与公共信息的共享,深化特种机器人应用。
服务机器人。围绕智能家居、医疗康复、商业旅游等市场,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配药机器人和诊断机器人。顺应消费升级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发展清洁、烹饪、教育、体育、娱乐、安防等家用机器人。在仿生技术、人工大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突破深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运动规划算法等技术,提高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技术优势,发挥研究所主体研发作用,突破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批量生产。提高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品性能。推动控制器、伺服电机中试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提高机器人本体制造能力。研发生产高集成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新一代先进零部件产品。
控制系统和集成应用。围绕机器人集成应用,强化整机系统集成和二次开发与设计,提升集成服务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培育一批具备工业机器人工程能力的系统集成企业。依托我省我市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程,促进系统集成企业尽快形成案例,提高服务能力。突破协同作业与调度、智能定位、远程运维等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控制系统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
(2)发展布局
经开区依托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大领域。航天基地依托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研发制造。长安区加快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
5.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
(1)发展重点
以政务数据为突破口发展行业大数据。以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为突破口,围绕惠民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实施一批政府引领的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重点开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军民融合、现代物流等西安特色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西安市大数据产业与行业、领域融合发展,提升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为民服务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发展产业领域大数据。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改造企业生产工艺,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行业和产业领域大数据融合创新。以政府公共数据开放为基础,加快推进政府数据、行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等各类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应用,全面推进全市大数据产业创新高效发展。以西安产业发展优势资源为基础,推进大数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的经济业态,促进大数据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云计算开发平台建设。以各类应用平台为端口,打通数据中心与应用市场的交互渠道。加强云系统、云存储、云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云计算存储平台、计算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加强新一代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百度、联通等数据中心对智能城市、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支撑作用,引导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面向特色细分领域的云服务平台。
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关键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支持大企业开放云平台资源,推动中小企业采用云服务,打造协同共赢的云平台服务环境。
(2)发展布局
大数据。以国家新型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建设为牵引,依托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产业基础,省市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服务和平台服务。依托高新区信息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航空基地航空大数据中心优势,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物流发展优势,航天基地高端制造业发展优势,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浐灞生态区亚马逊AWS、腾讯云等优势,加快建设各类大数据中心,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
云计算。经开区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方向,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品,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航天基地依托京东云、华为云创中心、金山云、阿里云等,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浐灞生态区加快建设西安腾讯云大数据中心、eBay电商产业园等,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融合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服务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西咸新区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大运营商、国家12个部委数据容灾备份中心、IDC数据中心、大数据算法与方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大数据资源优势,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航空基地依托腾讯工业云基地,打造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前海人寿西安云计算中心项目为引领,培育云计算产业集群。
(三)提升价值链,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金融
(1)发展重点
做强金融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机构引进新设力度,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总部、专业子公司及金融功能中心。培育壮大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其获取业务牌照,丰富业务资质,提升在投资银行、消费金融、金融租赁、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方面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扩大经营规模。规范发展地方类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行等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规范运营,创新发展,提高风控。鼓励中介金融服务机构规范发展,积极引进并支持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评估类、代理类、经纪类中介机构做大做强。鼓励本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挂牌上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新设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公司设立财务公司。
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强化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在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支柱产业方面的资金支持,突出股份制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特色化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基层网点优势和三农服务职能。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特色化服务。大力发展保险业,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和医疗救助,发展科技保险、责任保险及综合物流保险等业务。
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针对符合条件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财政贴息、免抵押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探索成立国有控股的大型融资担保集团,加快组建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平台。
深化金融领域创新。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领域创新,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落实国家推进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鼓励境外银行、境外投资机构及跨国金融财团入区,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培育发展金融新业态,推进发展租赁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新业态。大力发展科创金融、文化金融、能源金融、物流金融,探索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2)发展布局
高新区聚力提升科技金融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引领中西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西咸新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新兴金融等产业,依托空港新城发展飞机租赁、离岸金融、航运保险等现代金融,依托沣东新城加快金融总部及中后台服务机构布局,打造大西安金融改革及新经济新业态开放创新示范试验窗口。经开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业务,促进制造业和金融业深度融合。依托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文化金融融资渠道。浐灞生态区依托西安金融商务区的环境、区位、政策优势,重点建设新金融产业示范区,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基金产业、金融要素市场等特色金融产业。国际港务区依托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金融要素市场等特色金融产业。航空基地、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依托省级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航空金融、基金担保等业务。新城区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民间金融小镇。进一步激发中心城区金融聚集区创新活力,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拓展金融发展新空间。
2.现代物流
(1)发展重点
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和空港集疏运网络建设,加强空港与公铁网络的衔接,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推进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临空高端服务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提升网络通达度,加快开辟通达欧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的全货运航线,积极开拓区域性航空货运支线网络,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航线,织密与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之间的货运航线。
做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平台,整合铁、公、海、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加快实施以铁路货运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叠加贯通的国际多式联运工程。完善和提升西安国际陆港场站和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面向欧洲和中亚西亚南亚的航线,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全面发展“通道+枢纽+产业”模式,通过货物集结,吸引并带动贸易、产业、创新、金融、人文等各类要素聚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加快建设联内通外的物流通道。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向西拓展直通中西欧、中亚的陆路物流通道,向东向南扩展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大通道。加快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东西双向物流大通道、南北双向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市域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公铁环线通道、集疏港道路、陆港空港专用快速路等项目。改造综合性主干道,加密次支路,构筑城市组团间的快捷联系,形成畅通快捷的城市物流通道网络体系。
建设智慧物流发展示范区。推进西安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行业监测、信息服务、供应链协同、大数据交易等应用功能。推进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提升物流服务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智慧物流工程,推进建设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支持新建智慧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京东打造全球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统筹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统筹城乡物流共同发展。推动市内传统物流中心、货运站外迁或向城市配送集货点转型,支持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及智能快递柜等终端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重点推进城市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组织模式发展。加强农村相关企业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
优化城市物流空间节点布局。立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集散中转效率、支撑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等任务,打造由两大国际物流枢纽港、五大区域枢纽物流园和11个物流中心为核心架构的“两港五园十一中心”骨干物流节点体系,强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2)发展布局
强化“两港五园十一中心”为核心架构的骨干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两港”指西安陆港(国际港务区)、西安空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五园”指临潼现代物流园(大西安面向东部省区的公铁物流主枢纽)、沣东综合物流园(大西安面向大西北的公路物流主枢纽)、长安引镇物流园(大西安面向中南部省区的公路物流枢纽)、鄠邑秦渡物流园(大西安面向西南部省区的公路物流主枢纽)、泾河新城物流园(大西安北向公路物流主枢纽)5大区域枢纽物流园;“十一中心”指新丰大宗物资物流中心、阎良航空产业物流中心、高陵装备制造和农产品物流中心、经开仓储配送物流中心、秦汉商贸物流中心、三桥汽车商贸物流中心、高新新兴产业物流中心、周至农特产冷链物流中心、航天电商配送物流中心、灞桥分拨配送物流中心、蓝田综合物流中心等11个区域物流中心。
3.检验检测认证
(1)发展重点
优化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围绕重点产业搭建一批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功能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联建共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加强公共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
发展新型检验检测服务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化等全链条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第四方服务平台,探索检验检测服务供需对接模式,推动线上检验检测服务的发展。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照国际规则开展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推动具备条件的机构转企改制,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
(2)发展布局
以经开区为核心,围绕环境检测、医学检测、材料检测等领域,打造西部地区检验检测企业最多、项目最全、影响力最大的“一带一路”检验检测产业基地。西咸新区以SGS、中检集团等为龙头,加快打造西北首家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立全球首家5G检测及车联网测试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高新区以西测电子、西谷微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打造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聚集区。航空基地依托西安航空学院、三角防务等资源,着力打造航空特色检测分析中心。长安区发挥与高新区、航天基地毗邻优势,深化合作共建,服务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培育医学、电子等为主的检验检测认证业。
4.研发设计
(1)发展重点
壮大研发设计产业规模。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西安,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研发机构落户西安。引进和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搭建研发设计众包众创平台,探索研发设计外包新模式。加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研发设计服务联盟,搭建专业研发设计资源服务平台。
打造研发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资源共享、研发设计外包众包及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研发设计新模式。构建第三方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以知识或技术提供为核心的研究开发服务,积极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工程设计服务和外观设计、集成设计、功能设计等产品设计服务,积极推进生产技术、技能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设计服务,促进各类专业性设计机构集聚发展。
(2)发展布局
高新区以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龙头企业研发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研发设计企业加速集聚,打造西安研发设计产业高地。西咸新区以腾讯、寒武纪、泾河新城院士谷等为依托,着力打造研发设计服务聚集区。经开区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以及工程应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碑林区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围绕建设“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研发设计服务企业。雁塔区、长安区依托辖区内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学研合作,全力支持开发区加快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航空基地、阎良区依托航空科研资源,加快建设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航空科技产业研发设计基地。高陵区依托良好工业基础,着力突破自主可控的制造业软件关键技术,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开发面向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管理类工业软件。浐灞生态区依托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数字出版基地,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出版印刷、勘察设计、工业设计等产业,打造西安设计之都重要承载区。
5.软件和信息服务
(1)发展重点
软件服务外包。发挥我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等引领作用,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步伐,抢抓东部软件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契机,积极发展外包业务。打造面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
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大力扶持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的特色企业,培育一批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计算环境的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构建行业重大集成应用平台。
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重点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等研发和应用,发展工业操作系统及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工业软件产品的供给能力。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支持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
嵌入式软件。发挥我市在嵌入式软件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嵌入式软件的贡献率,紧跟嵌入式软件系统化、智能化、物联网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市嵌入式软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关键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围绕信息安全发展新形势和安全保障需求,支持面向“云管端”环境下的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类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促进软件企业服务化转型发展。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发挥基础优势,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新型服务业务。支持软件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转型,研发综合性应用解决方案,并推动其与重点行业企业的跨界联合,实现共赢。
(2)发展布局
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创新高地和核心区域。依托经开区、西咸新区等,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产业集聚度的软件信息产业园区(基地),突出区域特色,整合资源要素,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平台。
6.会议会展
(1)发展重点
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编制《西安市会展业鼓励类会展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完善《会展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行业统筹,确立西安市会展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重点;将会展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空港新城、曲江新区、高新区划定为全市五大会展产业区,明确各自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任务,引领全市会展业发展。培育、吸引一批优质品牌展会和国际知名展会,擦亮西安会展新名片。进一步推动我市会展业向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
着力提升会展国际化水平。联合外事部门,加大与国家相关部委、国家级行业协会联系,争取承办国家级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鼓励我市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会展行业组织,大力吸引国际会展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展机构的联系,联合举办会展发展论坛或展会活动。鼓励会展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会办展。依托驻西安的领事馆、商协会机构,推动更多国际重大会展活动落户西安。支持国际会展机构或境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到西安办会办展。加快城市高端配套设施和涉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服务能力。
创新会展模式,打造知名会展品牌。进一步加大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文博会等国家级展会的宣传力度,持续扩大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大会、西安航展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积极申办国家级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鼓励展会之间强强联合,打造西安会展航母。支持曲江建设数字场馆,鼓励运用直播、VR等技术,促进线上线下会展融合发展。
提升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承载能力。加快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周边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二期项目建设并运营,启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三期项目建设,将浐灞生态区打造成为会展业发展的核心区。建成西咸新区空港绿地国际会展综合体并投入运营,启动曲江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及精品展馆建设,建成国际港务区文体会展中心并投入运营,新建西安航天国际会议中心并投入运营。到2022年,全市展馆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西安会展场馆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优化会展业营商环境。建立由市会展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服务审批机制,高效解决审批手续问题。建设国外展商“绿色通道”,提高展品出入境通关效率。出台会展+产业融合相关政策,提升西安会展便利化程度,积极推进会展业与餐饮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我市老字号餐饮企业、经典旅游线路、知名旅游景点、大型演艺项目、星级宾馆饭店等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会展配套服务专业度。充分发挥会展协会作用,规范行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会展业营商环境。
健全统计监测,提升会展信息化水平。开展大会展统计,将演艺赛事纳入会展统计范围,做大会展统计口径。开展会展第三方统计外包工作,做到会展活动应统尽统。倡导和鼓励场馆使用观众预登记系统和现场注册系统,健全会展产业的数据采集、存储、监测、加工、评估、分析和运用,进一步完善展会数据统计系统。
(2)发展布局
以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的举办权,引进国内外特色会展品牌、大型专业展会和高端会议,推动会展+融合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会展功能集聚区、会展服务品牌和品牌会展活动。高新区会展产业园区及高新国际会议中心,重点举办高科技会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商务会议等。以曲江新区会展产业园为载体,打造集会展场馆、会议活动、办公楼宇、商务配套、休闲娱乐、酒店公寓为一体全产业链会议会展集群。在国际港务区举办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商品博览会,开展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以西安蓝田通用机场为载体,建设西安航空国际会展中心。西咸新区以空港新城绿地会展综合体为依托,打造特色会展新地标。推动全域会展建设,引导各区域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品牌会展项目,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四)聚焦多维度发展,做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1.发展重点
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鼓励支持工业、农业、水利、体育、影视等领域大型企业跨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文旅+”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以举办“十四运”和承办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申办国际体育赛事,促进文旅与体育、健康、科技融合发展,打造赛事名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科技为文化旅游助力,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全国文化产业30强等文化旅游企业。扶持一批本土文旅企业成长壮大,支持上市文旅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培育一批综合性文旅企业集团。抓好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夜游经济。依托重点板块和重点景区,大力培育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夜游经济产业。以大唐不夜城等为重点,打造游客乐享的“文化夜市”。鼓励重点商圈延长营业时间,支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延长开放时间,优化夜间地铁运营组织及公交线路安排,提升夜游经济配套服务,创建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
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利用西安文创大赛等平台,吸引国内外设计大师、知名团队参与西安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充分利用文博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研发西安特色文创系列品牌。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打造“西安文创”线上销售网络。设立特色文创产品示范店,实现4A级以上景区文创专卖全覆盖。制定扶持文创产业优惠政策,对原创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转化生产、推广销售予以扶持。
2.发展布局
重点发展“一核三极多板块”。结合区域文旅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皇城文旅融合核心发展区;曲江、雁塔“文化+旅游”增长极,浐灞、港务“会展+文体+旅游”增长极,临潼全域旅游示范区秦风唐韵增长极;未央汉文化板块,灞桥、蓝田白鹿原民俗康养板块、航通文旅板块,高新区时尚休闲板块,西咸秦汉文化板块、沣东及泾河文旅板块,阎良区、航空基地航空科技旅游板块,高陵区农耕文化体验板块,长安、鄠邑、周至山水生态休闲等重点板块,推动特色发展,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
四、平台与路径
(一)优化支撑平台
增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构建智能化、国际化、数字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立制度型开放服务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消费环境,打造国际时尚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聚焦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面提升“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核心功能,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把西安建设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坚持开发区带动战略。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突出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发展引擎作用,以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集聚,形成一批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鲜明、有市场影响力的产业示范区。创新开发区和区县的协同合作模式,支持区域间以“飞地园区”“合作共建”等模式开展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展局面。
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强化县域重要承载区功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科、农产、农贸、农旅、农教、农创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全产业链、集群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引导其与开发区、中心城区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以县域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群化,做大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增强县城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力。
强化园区化承载。合理确定县域工业集中区、服务业聚集区、农业聚集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鼓励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引导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原则上每个园区只确定1个主导产业。灵活体制机制,提升设施配套,增强服务能力,紧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加快实施企业聚集、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五集”发展模式,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龙头企业引领。深入实施“龙头培育行动”“中小企业梯队成长培育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引进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大企业+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实施路径
大力实施支柱产业提升工程,以新兴产业作为带动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发展能级内涵,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5个方面10项工作:
1.实施创新驱动
(1)完善创新体系。围绕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1155工程”,提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全社会发明创造,加强对专利管理和奖励资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建好用好西安科技大市场,适时发布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全年服务企业不少于500家次。支持高校院所与区县、开发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面向社会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的服务空间,促进区域产学研金融资源共享。提升城市创业综合孵化水平,积极培育技术型企业。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众创载体达到3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突破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提高工业软件研发与产业化水平,争创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以上。
2.实施双招双引
(3)建立精准招商机制。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培育产业集群的关键。引进一批总部型企业(结算中心)、世界500强、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2022年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或其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50家以上。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聚集更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依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发布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引进指导目录;围绕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产业链短板和配套不足问题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鼓励创新以商招商、产业招商、技术招商、人才招商、专业招商等模式,丰富工作手段。
(4)加快招才引智。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努力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科创团队、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重点引进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人才。围绕“项目链”打造“人才链”,在引进重大项目时同步引进创新人才和管理团队,通过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对招引来的人才做到全周期服务保障,建立绿色通道,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按照重点产业需求,每年定期发布《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促进产业与人才配比合理。鼓励运用灵活用工互联网综合服务等手段,做好人才信息服务。2022年全市各类人才总数争取突破380万人。
3.实施融合发展
(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行设计借“云”、生产添“智”、产品加“芯”、管理到“端”、服务融“产”、质量追“溯”等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经营。到2022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00户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西安工业云平台注册企业达到15000户以上。
(6)促进两业融合发展。推广“陕鼓”模式,引导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服务型企业向制造业延伸,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精准对接、融合发展。在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领域,遴选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示范项目和企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
4.实施品牌建设
(7)提升企业品牌。推动个体品牌向群体品牌、企业品牌向城市品牌、西安制造向西安创造提升。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弘扬工匠精神,强化质量管理,参与标准制定,争创国家质量标杆企业、质量奖以及驰名商标。到2022年,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户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户以上,新增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10户以上、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10户以上。拥有陕西质量奖企业18家、市级质量奖企业25家以上。
(8)打造企业家品牌。推进“城市合伙人”和“456”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推进西安百强企业、民营百强企业建设,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设立“市长特别奖”,每年奖励为西安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先进个人(团体),造就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知名企业家和制造业强市代言人。到2022年,分类培育500名高新技术企业家。
5.实施提质增效
(9)推行标准立市。深化“标准化+”十大工程建设,在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全域旅游等方面提质增效,实现创新驱动有标准引领、转型升级有标准支撑、市场规范有标准可循。发挥标准创新奖激励作用,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订,引导企业从标准数量向标准质量转变、从标准质量向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转变。到2022年,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的能力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培育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160家以上,制定引领产业发展的“西安标准”60项以上。
(10)支持供应链“本土化”。围绕提升本地配套率和自给率,支持本地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或在本地培育配套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开展一级配套、重点零部件配套、上下游配套,以及智能制造配套。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促进资源联动和产业链协同,提升6大支柱产业本地配套水平。持续提升农产品、食品、应急保障、医疗卫生等行业的自给率,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意识,在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时,要与本规划保持一致,实现政策联动。围绕统筹推进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把抓产业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打造、重点项目建设上;积极推行“链长制”,按照区域重点产业布局方向,梳理产业链集群“群主”和“链长”,制定年度产业发展计划,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建设。
(二)严格产业准入。由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和统筹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协调招商引资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有序流转,对于合作招商项目,在招商引资考核指标、经济指标、能耗指标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首谈地一定比例的利益分享。对签约项目要加大跟踪落地力度,做到签约就要落地,落地就要开工,开工就要投产,投产就要见效。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招商项目,优先供地,优先办理手续,市级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对不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原则上不得新上项目。
(三)优化土地供给。合理确定全市产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适当提高产业用地比重,合理确定各区县、开发区年度制造业土地供应占比最低标准,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需求。控制住宅等配套设施用地,并统筹安排好开发建设时序。严格按照各区域产业定位对落地项目用地进行管控,优先保障重点发展产业用地,通过发挥土地供给调节功能,逐步解决好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格执行《西安市产业用地指南》明确的产业用地控制标准,严把产业用地项目准入、审批、供应、监管、退出及行业评估等环节,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集约节约利用。
(四)加强资本支持。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全市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以产业发展形成增量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探索建设权益类要素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要素类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发展普惠金融助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五)提升营商环境。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西安营商环境品牌。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千方百计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发挥好“市长特别奖”对企业家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形象、经济上有实惠。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营商环境建设,对于制约企业发展的用地、拆迁、要素保障等问题,要靠前协调解决。发挥区块链新型可信信息互联技术的作用,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运用,坚持“一门、一次、一网”要求,加强政务绩效管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附件:1.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2.西安市重点产业布局示意图
3.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和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布局
4.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任务分工
附件1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附件2
西安市重点产业布局示意图
附件3
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和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布局
开发区名称 重点发展产业 适度发展产业 西咸新区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人工智能、现代金融、都市农业 高新区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汽车、高端装备制造 经开区 汽车、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电子信息、食品饮料 曲江新区 文旅商贸、现代金融 会议会展、数字经济、健康服务(体育产业) 浐灞生态区 会议会展、现代金融 新兴产业 航空基地 航空制造、航空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通航产业、新兴产业 航天基地 航天产业、新能源 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通航服务 国际港务区 临港经济 现代商贸、文体健康、现代金融 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航空制造 汽车、增材制造、新兴产业 区县名称 重点发展产业 适度发展产业 新城区 文化旅游、现代商贸 现代金融、健康服务 碑林区 文化旅游、现代商贸 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教育培训 莲湖区 文化旅游、现代商贸 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健康服务 雁塔区 文化旅游、现代商贸 研发设计、教育培训 灞桥区 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 文化旅游、纺织、都市农业 未央区 现代商贸、文化旅游 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研发设计 阎良区 航空产业 食品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都市农业 临潼区 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 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酒饮料制造、现代物流、都市农业 长安区 电子信息、研发设计 检验检测认证、健康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农业 高陵区 装备制造 新材料、生物医药、研发设计、设施农业 鄠邑区 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 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特色果业 蓝田县 文旅康养、现代物流 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先进制造、都市农业 周至县 现代农业、文化旅游 智能制造、食品制造、健康服务、冷链物流 附件4
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任务分工
序号 牵头单位 任 务 内 容 完成时限 配合单位 1 市委军民融合办 负责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2 市发改委 起草《西安市产业布局规划》。 2020年10月底前 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3 牵头负责5大新兴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4 负责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市市场监管局 5 市工信局 负责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5大支柱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6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 2020—2022年 7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00户以上,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西安工业云平台注册企业达到15000户以上。 2020—2022年 8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8户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0户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工业质量标杆企业10户以上、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10户以上。 2020—2022年 9 市科技局 负责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10 适时发布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全年服务企业不少于500家次。市级以上众创载体达到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0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020—2022年 11 培育500名高新技术型企业家。 2020—2022年 12 市文化旅游局 负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13 市商务局 负责会议会展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14 市金融工作局 负责现代金融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15 市市场监管局 国家驰名商标争取达到60家以上,拥有陕西质量奖企业18家、市质量奖企业25家以上。 2020—2022年 16 推行标准立市,培育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160家以上,制定引领产业发展“西安标准”60项以上。 2020—2022年 17 市财政局 加大支持产业发展力度,发挥全市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18 市资源规划局 制定《西安市产业用地指南》,合理确定产业用地规模、标准;按照产业布局做好土地供给管控;制定各区县、开发区年度制造业土地供应占比最低标准。 2020—2022年 19 市人社局 加快招才引智,全市各类人才总数争取突破380万人。 2020—2022年 20 每年定期发布《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 2020—2022年 21 设立“市长特别奖”,每年奖励为西安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先进个人(团体)。 2020—2022年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22 市投资局 建立全市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和统筹机制,协调招商引资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流转。 2020—2022年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工作局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23 根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立目标企业目录,实施精准招商。加大招大引强力度,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或其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50家以上。 2020—2022年 24 市统计局 每季度科学测算、并及时提供“6+5+6+1”产业相关指标数据。 2020—2022年 25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文化旅游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商务局 明确重点产业范围,建立企业名单动态库,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发展状况。 2020—2022年 市统计局 26 市工商联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企业家主角作用,造就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知名企业家和制造业强市代言人,培育一批商会会长。 2020—2022年 市委统战部、市工信局 27 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示范区。 2020—2022年 28 带动相关区县产业发展。 2020—2022年 29 各区县 发挥好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深度挖掘,统筹规划,运用现代技术、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强主业。 2020—2022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