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2/2/7 9:18:0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我国经济走势如何?记者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我国经济走势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支撑发展的有利因素仍然不少
“虽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支撑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从发展基础看,综合国力继续显著提升,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彰显,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要素条件看,着力解决供给领域要素短缺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显著增强。煤炭优质产能释放,价格明显回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2021年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3%,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
从内生动力看,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投资需求不断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从政策支撑看,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七大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策储备工具较多,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宏观调控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突出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形成稳增长合力。加强去年和今年政策的统筹协调,去年出台实施的跨周期调节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要做好有效衔接。加强部门间政策的统筹协调,做好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各项政策出台前要做好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积极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要慎重出台。
三是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当前,散发疫情对消费恢复持续形成制约,内需增长后劲仍显不足。这位负责人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着力释放消费需求。引导企业推出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商品。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政策措施。提高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特色民宿等服务品质,丰富周边游、近郊游、冰雪旅游产品供给。促进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相结合,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二是促进投资合理增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用好用足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调动社会资本活力,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
三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合理劳动报酬,建立健全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稳步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记者 安蓓)
转自:新华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7月经济数据为何放缓
- 下一篇:下半年中国摩托车出口增速或将放缓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