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绿色照明行业技术水平、特征分析及影响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2017/1/8 10:23:1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国照明行业保持快速增长,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专利作为产业研发的重要成果,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根据中国专利检索系统文摘数据库检索得知,对比白炽灯、荧光灯和LE近年来,我国照明行业保持快速增长,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专利作为产业研发的重要成果,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根据中国专利检索系统文摘数据库检索得知,对比白炽灯、荧光灯和LED 灯的专利申请量,LED 灯相关的专利申请量高达数万项,占照明专利技术总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0%,占据绝对优势;荧光灯的申请量次之,占总申请量的28.01%,而白炽灯的专利申请量不足一千项,仅占总申请量1.81%。
LED 照明专利申请数量持井喷状态,反映了我国LED 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我国LED 照明关键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根据资料显示,2015 年我国功率型白光LED 产业化发光效能达150lm/W;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率型硅基LED芯片产业化发光效能也达到 140lm/W;GaN 同质衬底白光LED 技术进展显著,采用GaN/Al2O3 复合衬底同质外延技术制备的高亮度LED 光效超过130 lm/W;深紫外LED 发光波长293nm,在20mA 电流下输出功率达到4.8mW;此外,OLED器件制备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1000 cd/m2 亮度下,效率为99 lm/W,显色指数为85,寿命超过10,000 小时。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LED 照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申请了大量的专利,这些专利主要分布在光源封装、背光显示、灯具设计等方面,且主要可以通过市场需求引导技术研发,不断开拓LED 照明技术的新应用领域。在全球网络化、智能化照明趋势兴起之初,加强LED 照明与网络智能化驱动控制的核心技术研发,努力突破专利壁垒,创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能对绿色照明行业产生一定影响,但绿色照明行业是照明行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LED 照明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在我国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来看,绿色照明行业需求增长较快,行业景气度相对较高,宏观经济对绿色照明行业的周期性影响不明显。
2、区域性
绿色照明产品的销售与应用面向全国市场,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但与此同时,绿色照明的生产区域性相对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
3、季节性
绿色照明产品属于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办公、户外、家居等多个领域。在正常经济环境下,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受到中国农历春节假期的影响,通常一季度为绿色照明产品的销售淡季,二季度销售逐步回暖,三、四季度为销售旺季。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绿色照明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多项促进绿色照明的相关政策,推动照明行业向绿色、节能、环保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涉及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多项发展规划,如《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 亿元;《“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应用高效照明节能产品及技术,加快城市绿色照明节能改造步伐,城市照明高光效、长寿命光源的应用率不低于90%,严禁在新建项目中使用高耗能、低效照明设施和产品,用两年时间全面淘汰城市照明低效、高耗产品;《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2015 年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达到5,000 亿元,培育20-30 家龙头企业,扶持40-50 家创新高技术企业,提升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此举将为智能照明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将照明系统升级改造作为重点工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另一方面,政府对非节能环保型照明器具采取限制和淘汰政策,如国家发改委于2011 年11 月4 日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自2012 年10 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计划到2016 年全面禁止15W 及以上白炽灯的进口与销售。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2013 年发布了《中国逐步降低荧光灯含汞量路线图》,到2013 年底,争取淘汰紧凑型荧光灯液汞生产工艺;到2014 年底,力争全面淘汰液汞生产工艺。对国内生产的功率不超过60 瓦的普通照明用荧光灯,分三个阶段逐步降低其含汞量,力争实现50%
以上的产品含汞量不超过同阶段目标值。此外,全国各地也相应推出了区域性政策发展支持当地照明行业向绿色照明行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为我国绿色照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LED 技术进步推动照明产业升级
我国 LED 照明产品的推广路线图始于公共照明领域,在政府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大部分公共照明如路灯、隧道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后,LED 照明大量进入工业、办公、商业照明等领域,近年来更是逐渐进入到家居照明领域。造成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因素在于LED 照明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LED 照明产品的价格主要由LED 芯片的价格所决定。LED 照明技术发展初期,全球LED 领域的技术和专利大部分被外资公司所占有,国内LED 照明应用企业只能进口价格昂贵的芯片,使得LED 照明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助力LED 芯片产业发展。根据《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要突破白光LED 专利壁垒,光效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突破高光效、高可靠、低成本的核心器件产业化技术;实现80%以上的LED 芯片国产化,核心装备和关键配套原材料国产化,成本降低至2011 年的1/5。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及巨大的市场前景推动下,我国LED 芯片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进入。由于政府及企业资金的密集投入,以及大量引进海外技术专家和团队,国内LED 芯片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目前我国LED 芯片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除了部分高端应用所需的高亮度LED 芯片外,其他应用领域国产芯片的品质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芯片技术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的快速增长,国内LED 芯片产业竞争激烈导致价格大幅下降,LED 照明应用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已经可以替代传统照明产品进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我国照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4 年3 月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2 年的52.6%提升至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2 年的35.3%提升至45%左右。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直接拉动绿色照明的市场需求。首先,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能源消耗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避免,在新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加强照明节能规划,进行合理、环保的照明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及材料,实现照明智能化监控,加快淘汰落后照明系统,将为绿色照明产品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城市对照明的需求远超过农村,从农村和城市照明消费产品结构和新品替换速度来看,城市对绿色照明产品需求迫切且有能力负担绿色照明产品的较高成本。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照明产品的消费升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因此,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仅将为我国照明市场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且将继续推动我国照明产业向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4)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为绿色照明产品迅速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
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人们收入的快速增长,收入的增长为消费者摒弃低价白炽灯转向购买绿色照明产品奠定了经济基础。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万元,2010年至2015 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30%。在收入增长的带动下促进了我国绿色照明产品消费的增长。(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不利因素
(1)同质化竞争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产品高度同质化一直是困扰绿色照明企业难题之一,由于 LED 照明市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许多中小规模照明企业为了快速在市场获利,不愿意花费资金、时间在产品研发上,而是通过在低端市场上模仿和抄袭知名品牌的产品、以及价格战来赢得市场,从而导致LED 照明行业出现了低端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LED 照明企业的盈利状况,更加不利于LED 照明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LED 照明行业标准滞后
“标准化”是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经历程,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硬性条件。标准化作为产业运行重要的考量准则,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LED 照明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产品技术更新快,产品标准的制定周期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导致标准一推出就落后于市场产品水平,存在某些关键指标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存在空白,对应用效果无法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等多种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LED 照明产品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完善产品的检测标准、安全标准、性能标准和能效标准,才能为我国LED 照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